老上海的痕迹
十九,掀起“书隐楼”的神秘面纱(上)
在《道台衙门造就巡道街和天灯弄》一集的最后关于“书隐楼”有下面一段;
“书隐楼”位于天灯弄77号,是官宦人家的大院,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到现在还未开发,因为是私人所有,原汁原味的封在那里,太有意思了。
现在我知道了!天灯弄为什么是弯弯的,就是绕着这个大院在转,可见大院之大。大门紧闭,我在大门口东张西望,就是进不去。来了一位老太太,我一打听,原来是这里的小组长,我的兴趣立即吊起来了。据她说;这是大官人家,有99间房间(书里记载60——70间),是上海还未开发的最大的古建筑群。这些房间她都去过,现在还有肃静、廻避的警示牌,壁画、砖雕到处都有。因为是私人所有,无力维修,很多房子已经破旧不堪,里面只住着几个他家的后人,阴森森的很可怕。院内有一口井,经常闹鬼,听来毛骨悚然,其实很正常;这么大的破旧房子里只住几个人,想也想出鬼来了,只能说明老宅的神秘。
我求她帮我进去,因为她是这里女主人的好朋友,等了有半个时辰,未见女主人出来,只好作罢!所以我的故事还没有完,下次进去了再写一集“书隐楼”给大家!
就这样我欠了大家一集,一直放在心上,去了几次,都未如愿,就是进不去。最近网友又和我谈起“书隐楼”的事情,的确这是一个很诱人的课题,而且非常神秘,因此下了决心,动用了我不太用的采访证,通过居委,终于如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口气拍了一百多张,大部分照片都使我很兴奋,好东西大家分享,我毫不保留的献给大家共赏。
书隐楼“书隐楼”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可见来头不小,梧桐路的“世春堂”都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可是高高的围墙一直把这个神秘的小天地严严实实的封闭在里面,没有开放过,使人遐想连篇,但又不可触及。
高墙后面的神秘好了!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进去了。女主人很客气的接待了我,而且很热情的为我介绍,真的很幸运,也是大家的福气。
“书隐楼”是明代上海著名四家花园之一——日涉园的一小部分,日涉园在明末就遭毁坏了,而建于清乾隆年代的,有200多年历史的书隐楼被保存下来了,成为今日上海市区唯一的一座别致精巧的大型住宅兼藏书建筑,而且现在为郭姓人家私有不对外,原汁原味保留着,令人惊叹。
“书隐楼”又是江南三大清代藏书楼之一。
由于“书隐楼”有这么厚重的历史积淀,我是无法揭开她的神秘面纱的,所以今天的题目只能是《掀起书隐楼的神秘面纱》。
为了使你进去有方向,我为现存的建筑制作了一张布局图供参考;
布局图整个建筑群分三个轴线;中轴线上有前院、前厅、大天井、大厅、厢房、后院。东轴线有花厅、船厅、长廊、花园。西轴线是下人居住的。西大门是“书隐楼”的大门,在天灯弄上。
布局图
我们从西大门进去;
老树挡道在一般拍照时把大树放在路中央一定是败笔,而这里恰恰是为了表示它的破败,满地落叶加重了气氛,因为里面只住了二个人,根本无力来顾及。
在这个院里,外面传说有99间房,资料里说有60-70间,女主人告诉我;现在还有37间房,她们只住在大厅里,而且都上了年纪,所以很多房间是长年空关的。
枫叶迎客迎接我的就是这很美的红叶,预示着我今天好运!
稀客来了,不关我的事!由于这个大院很少有人进来,一直很安静,落叶中猫咪只是懒懒的瞄你一眼,又进入它的梦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更使我捉摸不定。
进入幻景前面就是下轿亭,也叫轿厅,那时进来的官员就在这里下轿。
下轿亭和便道轿子停在轿厅,轿夫在旁边的过道小间里休息。
前厅过了轿厅就是前院,前厅就在眼前;
撑着的前厅可怜的前厅用东西撑着,地上都是木头,在施工吗?不是的。由于主人无力去管,又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文管会定期来整理一下,以保证不会倒掉。
看到这里你就会以为好像没有什么,其实不然,我们在前厅里就可以找到很多老上海的痕迹;
窗格原来的窗格,门都是精品,可是却随意的堆放,说句笑话,背一件出去,就能变好多钱。
雕花的柱墩已经埋在地下女主人告诉我;你看看这柱墩上的花纹,上面都是龙,几次铺地把它们埋到地下去了,这倒好,这些老东西都给保留下来了。
成堆的原木窗这成堆的是什么?你进来时是否注意到;厅里没有门窗,原来都堆在这里了。因为装在上面不去维护它到不如堆在这里,一旦有人接手,人们看到的将都是原物,不像“豫园”里的门窗,看上去油光晶亮,实际上只是现代的工艺品。
书隐楼匾看到这么多的好东西,我很兴奋,到处拍。女主人把我拉到这块板前面问我是否识货,这块板是什么?你也可以看看,充其量是一块洗衣板。可是这就是当年的书隐楼匾,你想不到吧!到那天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时,“书隐楼”的春天到了。那时如果我再去“书隐楼”的话,一定要拿着这张照片对管理员讲;这匾原来是一块破木板啊!
原书隐楼匾“书隐楼”三字的匾额是乾隆癸未榜眼、后来成为《四库全书》副总裁的沈初所题。沈初历任清内阁中书、礼部、兵部、户部尚书, 所以认为沈初即“书隐楼”的最初主人。
这个厅里都是宝,难怪主人不肯开放,所以在大家的想象中越来越神秘。
过了前厅,就是小天井;一端通花园,另一端通下人住处。
通幽处这里通花园,地上长满草,在上海的家庭院子里还很少见,但是格外幽静。
小径通向下人住处的小天井,好像已无路,其实别有洞天,下面我们会去的。
好吧!让我们进入“书隐楼”的核心。
探索核心据记载藏书楼当初占地2亩许,前后有五进。房主陆锡熊,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大门处处体现了书香门第和官宦人家的气派,女主人的二只红灯笼也恰到好处。这座门楼最精美处在里面,我们进去看看;
大天井门楼这张照片是我在大天井里向外拍的,门楼隐在树丛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门楼;首先门楼的砖雕是原物,不是新修的。其次,雕刻的精美程度是我未有见过的,你不信!我们一起去看;
门楼门楼上四个大字“古训是式”很清晰,已有二百年历史。我们再近一点看;
门楼砖雕下面长条的砖雕共有人物32个,讲述“西伯昌磻溪访贤”故事。
怎么?还看不清!再近一点。
门框砖雕这一次清楚了吗!真的,就是你到豫园里去找,新的也不一定能和它相比,你服了吗?
门柱墩下面的门柱墩风度依然,就是有一点风化。这大概和人一样,高高在上的总会少辛劳。
砖门这门楼还有一奇——大门贴砖,可不是现在的瓷砖,而是青砖,很少见。一般气派的大门,除了厚、大以外,有红漆的,有打铜钉的,没有看见过贴砖的。你不要忘了,这是书楼,这道门是防走水的(防火),我们的老祖宗有多聪明!
大天井很优雅,很大,正面就是大厅,也就是正厅。
大厅两边是厢房,你要仔细看哦!
厢房这原汁原味的门哪里去找!再说一遍;修过的门再好也与它不是一个等级的。再近一点看,真是精妙绝伦。
精妙绝伦门下面的木雕每一扇都是一个景,不同样,如此完好,奇了!从门上扎的绳子来看是没人住的。
玻璃代替窗纱势在必行中间的正厅有人住,就是我们的女主人,门上用了玻璃,那是现在,我在想,当时贴上窗纱,意境不可想象。
防走水的大缸大天井里倒放着很多大水缸,书楼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防走水,女主人告诉我,这些大缸就是派这个用场的,留了二百年,奇不奇!
窗格窗格依然那么好,那么自然,引人入胜。好东西在这里实在太多,已经不算什么了。
精美的砖雕在这个大天井里还有两块镇园之宝的砖雕,叫人惊叹。左右各一块,在他的上面有讲不完的故事,要我都去弄懂它,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前面我所提到的;“我是无法揭开她的神秘面纱的,所以今天的题目只能是《掀起“书隐楼”的神秘面纱》”,不是客套话,事实就是如此。下面还有呢!
有她景更美你看,这精美的砖雕把园景装点得更美,有机会你也去看的话,可要多留意,真是机会难得。
神秘的二楼正厅的三面都是有二楼的,常年关着,没人居住。老年人常说;房屋要经常住人,不然阴气很重,我可不信。
进了正厅,因为住了人,不能乱拍,把人家家里的隐私都公布于众,这是不道德的。(这里我带一句,我拍社区活动的新闻照很多,常有发表。但是要严加控制,一时兴奋把人家的隐私曝光了,那么就要自讨没趣)
怎么办?办法有;拍特写、拍小景。
屏风
这是要我们看床?不是的,这种床没有什么稀罕。床的后面有一块大屏风,这是原来正厅里的,一共两块,左右分开,可怜的宝贝没有地方放,插在里面。
梁大厅里的木雕有说不完的故事
大厅里到处都有木雕,讲着一个个故事;你看,一排人围着一个圈,看着中间两个人,在干什么?有什么故事?我不懂,今生也不会弄懂,太多了,这已经是专家的事了。
烫金依旧梁上的烫金依旧,女主人问我;剥下来是否能打一个戒指,我说;在上面比戒指还值钱啊!
地砖老建筑的下层一般不是地板,而是地砖,已经破旧开裂,青草、青苔依缝而生,很有趣。老百姓家里是小地砖,我记得皇帝用的是金砖,又大又厚,像雷达表一样,“永不磨损”。如果今天能让我看到金砖,那么我的运气碰到了天花板——痴人说梦话。
大厅后的走廊正厅后面有一个很长的走廊,贯通正厅和两边的厢房。
“不稀奇”的古物书香门第
“书香门第”这个名字取得不错吧!最有趣的是爬山虎钻到里面来了,真的很少见。
我们到了一个后厢房,只见一张结实的小桌子上放着一块大砖,看不懂,只得请教女主人,她叫我看这砖旁的字,一看,大吃一惊;真是白日里做梦。
金銮殿的金砖“同治八年成造细料二尺二寸见方金砖”,这就是金砖。上海也有金砖,听也没有听到过,但是这是事实。听女主人说;“文革”期间,造反派以为金砖是金做的,将一块金砖敲碎,想得到很多金子,真是愚蠢。
我们不虚此行吧!看到了这么多的好东西,还看到了金砖,太高兴了!下面还有呢。
神秘的楼上
走廊的顶端各有一个楼梯,是上二楼去的,我想上去,可是女主人劝我不要上去,她的理由是;长期没人住,万一出了什么问题,大家担当不起。我也能理解,尽管我不相信什么阴气之类的说法,但是关闭的房间,空气肯定不好,人不要太贪,我们是玩玩的,下面还有很多地方要去,走吧!
老上海的痕迹
二十,掀起书隐楼的神秘面纱(下)
上集已经用了43张照片,近4千字,还没有走完中轴线网页的容量已经不够了,这还在容量最大的网页上。从这点来看,我们的内容很丰富,现在我们再来继续;
出了正厅,就到了后院。后院迎面而来的就是大大的“福”字,你仔细看看;“福”字很完整,边上的砖雕已经少了四分之三。它为这里的主人祈福已有二百年了。
这个“福”字刻在那里?这是我们在下集里的第一个看点;这个“福”字刻在上海当时最高的墙上。
福来
后院被高高的围墙围得严严实实,这围墙有多高?
围墙是3丈6尺高,3丈6尺又是什么概念呢?比原上海城墙还高出1丈2尺,就是还高三分之一。上海的老城墙已经看不到了(有人会说不是还有一段吗?可是已经没有城墙的味道了)。在这里看到的是比老城墙还高的,原汁原味的老墙,而且是没有修复的、斑斑驳驳的、爬满爬山虎的老墙,你跑遍整个上海,可能也不会找得到的,不虚此行吧!。
历史的保护者
这样的高墙把“书隐楼”团团围住,它的初衷是防火,现在正因为有它,把这一段历史牢牢的凝固在这里,使我们这些已经生活在现代化都市里的人们有幸再一次看到老上海的旧貌,它的功劳的确不小,我们要谢谢它。
破败的后院
后院没人来,已经很破败,好在还不会倒。
写到这里就要担心起来; “书隐楼”的产权几经变易,上世纪30年代归上海沙船商郭万丰号的后代购得,现在产权也是郭家后代的,他们大部分在国外,由于产权问题,文管会不能插手,郭家后代也无力修缮,这幢江南著名的藏书楼因年久失修,几乎等同于危房。
2003年“威马逊”台风侵袭上海时,曾令“书隐楼”西厢房倒塌。至今倒塌部分的西厢房处,楼梯歪斜一边,楼上尽显破败之像。居住在书隐楼的郭家母女说:“我们每天一大早都会在院子里抬头张望古楼,提心吊胆,真怕西厢房倒塌的事再来一次。
我作为外人来讲,希望早日解决纷争,让“书隐楼”的春天早日到来。
后院深处
后院的深处好像住过人,环境很幽雅。
一线天
小夹弄里的人造一线天味道也不错。
百草园的墙角
你会问:怎么会用这张照片?在拍的时候,我的确想起过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剥落的墙面,黑黑的青苔(这里已经不是绿绿的),碎瓦满地,野草丛生,真是野味十足。秋天在这里抓一个蛐蛐,大发一次童心太美了,抓到的肯定是老蛐蛐,打遍天下无敌。
老东西
上一次用过了老东西的照片,今天又用了,因为它有它的新故事。女主人告诉我,外国人看中了这东西,出高价要买,这要比郊区木器店里的值钱,可是她不舍得卖,所以我才能看到。
围栏
精致的门
这些精美的东西都放在那里,严格的说是扔在那里,太可惜了!
神秘尽在朦胧中
所以我说,“书隐楼”的一切神秘都在朦胧中,我用这张照片来表示我的意念,不知是否到位。
我们看完了中轴线,穿过一条条小天井和小屋,进入了东轴线;
进入新境界
东轴线上有花厅、河道、船厅、长廊、花园。迎面而来的是花厅。
破旧的花厅
一片破落的景象,没有门、没有窗,只有断墙。据女主人介绍,这里原来是最漂亮的大厅,我估计就是资料里常说的话雨轩,很著名。女主人叫它花厅,花厅的意思是女眷聚会的地方,一定很优雅。
花厅
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个框架,上面挂满了禁止拍照的牌子,看来是热闹过一阵子。
花厅和船厅之间有一条小路,原来是河道,说明船能进大院,这种布局我只在周庄看见过,原来在上海也有,就是不知道。周庄是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而这里却空空如也。不去管它,我们去看船厅。
船厅
船厅是很有名的,不但精致,而且雕刻也是一绝。
船厅雕花
你可以仔细看,它的椽子像在船里一样,它的雕刻到处都在讲一个个故事。屋顶东面已经塌了一块,加了一根梁撑着,可不要倒了!
长廊
后面的花园里有一个长廊,估计是诗画廊,很少有人到这里,我算是稀客。
花园里只有秋菊在开放,迎接匆忙而过的稀客,这张照片是女主人拍的。
秋菊迎嘉宾
花园里的假山也倒了,假山石送人的送人,还留下一点作为纪念吧!
假山石
在花园里我发现一件非常稀罕的东西,就是这道通向正厅的门。
铁门
门上包着铁,而且用铁条加固,既防盗又防火,处处体现了周到的设计。
花园里留下的就是这些东西,资料里的十字墙、戏台、雕花栏杆都不见影踪,大概是毁了,想要恢复太难了。
我们还是去西轴线看看,那里都是下人居住的。
下人居住区
宋代古井就在这里,因为传说纷纷,井已经填了,要不是我知道这个井,女主人也不会告诉我这井的位置。我们又找到了她说的宋代古井圈,安静的躺在那里,等待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去。
说到宋代的古井,有一点问题;“书影楼”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200多年,而宋代要在明、元之前,年份对不起来。只有一个可能;古井是“日涉园”的。有记载;“至于“日涉园”在明代也颇有名望,号称沪上三大名园之一”,最早也只在明朝,也未提到宋朝。
宋代古井圈
从井圈的井绳印痕来看也不是很深,看到过杭州老龙井的人就会知道,那深深的井绳印痕才正宗呢!真的还是这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一旦井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也就是“书隐楼”的春天。但是它的春天在哪里呢?真是扑朔迷离;国家收回这是不可能的,得花上好几千万的资金,还要请专业单位修复、复原。国家不是实体单位,不但弄不好,而且今后也管不好,所以是不行的。实体单位和开发商不会淌这个浑水,扔下去的钱,哪天能收回!
2002年“书隐楼”主人、89岁的郭俊伦因患急性肠梗阻在医院去世,在他去世前首次向记者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时日无多,终有一天会将“书隐楼”交给国家管理,并向公众开放。
但是又过去了七年,由于种种问题,“书隐楼”越来越破败,网上原有的叫“美人靠”的围栏等美景已不复存在,世上纠纷之事万万千,何时了!愿“书隐楼”的未来一切都好!
自从开拍《老上海的痕迹》以来,对我的摄影来说有说不出的苦楚,光、影、色彩是摄影的灵魂,但是在这里好像很难处理。在纪实照中,为了把细节表现得清楚,最怕光和影;高光部位细节失去了,暗部又看不清。所以很多照片我挑选大阴天去拍,效果会好一点,这大概是的我水平太差所致。
憋了二个月了,在这个古色古香的环境里,开开杀戒,拍几张有趣的照片玩玩也不错,尤其这是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机会真的不多!
寻找目标
老宅的凌乱瓦片上一只猫在干什么?没有结论,因为结论在画面外,让你去想象!实际上它在抓麻雀。
不离不弃
老墙和红了叶的爬山虎心心相印,不离不弃,很有意思。但是这墙不够老,味道还不够。要看老墙还是下一张,这张照片是为下一张而设的。
被遗忘的角落
两堵墙交会在这里,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墙面斑驳,青砖黄砖历历在目,发黑的石灰墙面骄傲地向你诉说她的历史,红叶为他增辉。
古墙下的小屋
山墙一般靠着比它稍低一点的房屋,是防火的,而这里的山墙孤零零的,可能房屋已经倒了,这样的山墙,来一个大台风是要倒的,太可怜了。
屋檐下的俏丽
相辅相成
墙角
断墙
上面的照片,你拿了给人看,说是在上海市区里拍的,谁会信!
这些照片我反复看,也想过很多题目,总不满意,最后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它们只有一个题目《老上海的痕迹》,希望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