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0 16:54:18 作者:篆字君

记得高中时代,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读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儿时深深印在脑海里的画面立即浮现在眼前。那时,门前的池塘边,有一排挺拔的白杨树。许多个清晨,我从梦中醒来,坐在大门的石墩上,懵懵懂懂地望着前方。那排白杨树,伸展着枝丫,在风中簌簌摇动。有时,我还能看到天边几颗惨淡的星星,挂在树梢的弯月;这个清冷的景象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想到,漫长的黑夜里,我在睡梦里度过了,而它们一直矗立在池塘边,默默忍受着大自然的一切。对于大自然的一切,它们最懂得最知晓的。

我们那时的语文老师,对诗词并不一句一句讲解,只是让我们反复读熟,直到背诵。我读到这句的时候,很自然而然地,把“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形容词“晓”字理解为动词“知晓,懂得”,所以我对这句名言是这样断句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这样理解的:
今宵酒醒何处?读者跟着词人一起联想。词人与情人离别,借酒消愁。酒醒后,也许正是凌晨时分,舟已临岸,四面凄清无人,情人已在远方,天边一轮弯月,惨白、冷漠、凄凉,萧萧秋风吹拂垂垂杨柳,此景此情,无人懂得词人心境,惟有那岸边默默无语的垂柳,它知晓它懂得词人内心的无涯之愁。
在这里,那岸边杨柳仿佛与词人心心相通,惺惺相惜,整个画面充满了人情味。

今天,当我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前向学生讲述这句名言时,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它的正确断句应该是这样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旅途中的况味是这样的: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杨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而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代诗词的反复酝酿中已经有了丰富的内涵,它们是最能代表离愁的。当三个最能代表离愁的意象出现在一幅画面里,仿佛一幅小桢,清丽无比而又清幽、凄清、冷落,词人心中离愁之缅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中。

把“晓”理解为形容词好呢,还是动词好?我反复比较着。客观地看,按照正确的理解,把“晓”字理解为形容词也许效果更好些。但在我内心里,还是没有高中时代把它理解为动词那样印象深刻。因为,前者是静止的一幅工笔小桢,而后者却是充满人情味的相知相惜,它给人的震撼力量更为深远。

无独有偶,在每年的期中期末测试的默写题中,总有不少人把这句名言默写成“杨柳暗晓风残月”,把“岸”误写成“暗”。我没有问明学生误写的原因,我推测这些学生大约也和我一样,有些景物早已先入为主,在头脑里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暗”必定是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影响,之余“岸”与“暗”的比较又是一个很深的话题。但不管怎样,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都丝毫不减名言的魅力,这大概就是名言之所以成为名言的原因吧。

上一篇:食用菌液体菌种

下一篇:短信群发推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