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1901–1966)华裔法国艺术家,中国最早旅法画家,20年代初期,常玉加入了第一批远赴欧洲深造的中国艺术家行列,在巴黎到大茅舍艺术学院习画,同时期的有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常玉选择了留在巴黎,继续钻研艺术造诣,他不进美术学院,而是在咖啡馆里画画,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交流,启发灵感。常玉一生从富二代变为流浪者,艺术理念“我行我素,不媚世俗”,1966年在巴黎因煤气泄漏去世,当时作品默默无闻、不被赏识。而今,西方公认他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有中国的“马蒂斯”、“ 莫迪利阿尼 ”的称号,知名海外。他画画随性所为、随兴所至,是一种情感的自然发泄,不断地摸索追求简练流畅的特殊绘画风格,最终成就了常玉。
1930年左右的常玉,摄于巴黎寓所
他从小习书画,中国传统花鸟画得很好。他的书法老师赵熙是著名书法家,清末民初四川的“五老七贤”之一。中国传统书法和水墨山水对常玉影响至深,贯穿到他后来的创作中。用吴冠中的话说,“故国的宣纸哺育过少年常玉,这是终生不会消去的母亲的奶的馨香。”
马背上的马戏团团长先生
27.2x19cm 布面油画 1926年
“马”是常玉创作生涯中十分珍爱的主题,对“马”的再现过程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溯与“马”题材艺术的持续探索,同时还是常玉本身洒脱豁达、热情投入个性的挥注以及他身居异国他乡,继而生发浓厚思乡离愁、寂然孤单情绪的外向投射。
原野之馬 33x41cm 1950年
“我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对于我的作品,我认为无须付予任何的解释。当观赏我的作品时,应清楚了解我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简单的概念。”
——常玉
草原漫步 50x65cm 1940年
常玉1901年生于四川顺庆(今南充),家里做纺织生意,后来还在上海开了中国第一家牙刷厂。他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家境非常优渥,从小不愁吃穿,上面有哥哥持家,家里对他的期待就是“多念书”。
彩墨牡丹
粉底花篮
婚礼花饰
粉莲盆景
他20岁时就去了巴黎,从此成了一个居无定处的浪荡子,除了家人去世时曾短暂回国,一生旅居国外。在巴黎学画时,别人都用铅笔、炭笔画素描,常玉却用毛笔画素描,速度极快,一口气画完。他画过一些版画小品,底色非黑即红,线描的部分反白——像极了中国传统碑刻或者篆刻的拓印。画油画,他先用画刷平涂之后,趁颜料还没有干,用刮笔刮出线条轮廓,这种手法接近金石篆刻的趣味。
盆菊
“我觉得,他是使用油画的颜料,用书法的方式在画,流畅灵动,”耿桂英说,“西方人不可能有这个线条,只有中国文人,才会有这种线条。”常玉画油画,非常会“留白”。白色在他的画里,几乎是无所不能,可以是物体,可以是空间,甚至也可以是轮廓线条本身,“配合简约至极的构图看来灵气生动,传达了丰富的中国意象。”在他早年的作品上,经常只署名一个“玉”字,然后在玉字上方加盖“天官赐福”的肖形印,那是他在国内时从小摊上买来的小玩意儿,以此来象形他的姓“常”字。
变形的仕女
他画女人体、画动物,画完之后,又在作品的背景上仔细、匀称地描上许多中国古代福、禄、寿的符号。画静物花卉时,他会在花盆上以细致小楷,题写一些古诗词,比如宋代理学家程颙的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猫与雀
在构图和用色上,常玉都有意追求极简,每幅画作尽量不超过三种颜色,黑色、白色和粉红色。可以说,常玉继承了元代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努力在西方的绘画中,实现中国人“平淡”和“天真”的美学理想。
小鹿
但是,这样一种美学并不容易被欣赏,“大多数的观者第一次欣赏他的作品时,会觉得毫无艺术感,只有在重复观察之后,才能体会蕴含在意境中的真诚与严谨。”
常玉自己说:“欧洲绘画好比一席丰盛的菜肴,当中包含了很多烧烤、煎炸的食品以及各式肉类。我的作品则像是蔬菜、水果和沙拉,能帮助人们转换及改变对于欣赏绘画艺术的品味。”
第一批在台湾推广常玉的人还记得,当年让人们接受常玉,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陈炎峰回忆1982年的那次《常玉三十年代水彩素描特展》,有个画家看了常玉的毛笔素描,很不以为然,“几秒钟就可以完成的东西,谁不会?”1990年代初,耿桂英去巴黎把常玉的画带回来的时候,受到了同行画廊的批判。“他们说,这么简单,我儿子也会画。”“但是,简单还是复杂,不是艺术的标准。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主义绘画上,常玉是第一前卫的。”1929年,常玉的水墨裸女受到法国著名艺术经纪人侯谢的赏识——侯谢正是慧眼发掘毕加索的第一人。自此,他的画作屡次在巴黎最高级的沙龙和画展亮相。
约1930年,常玉与好友约翰·法兰寇在巴黎
1930年,常玉受邀为法文版《陶潜诗集》创作了三张铜版插画,为这个诗集写序的是法国大文豪瓦雷里(Paul Valery)。
常玉为《陶潜诗集》作的铜版插画
常玉生前最后一次画展的现场
常玉曾经好几次差点走红,可是却一次次没有把握机会,与名利擦肩而过。或许,这也与他自己清高的性格有关。与他交好的画家庞薰琹曾经回忆道:“人家请他画像,他约法三章:一先付钱,二画的时候不要看,三画完了拿走,不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同意这三个条件就画,不能实行这三个条件就告吹。”
穿长衫的常玉,1925年于巴黎
常玉似乎不甘心“卖画为生”。他秉承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价值观,拒绝把绘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只是他心血来潮的业余爱好。庞薰琹曾经“亲眼多次看见他被人包围,要买他画的线描人物,他把画送给了人,而拒绝了人们送给他的钱。”他能够这么“潇洒”的前提,当然是“富二代”的雄厚经济基础。他1921年到巴黎,名义是“勤工俭学”,但实际上家里源源不断地有汇款,手头比徐悲鸿等其他留学生宽裕得多。
根据他早年好友王季冈的回忆,那个时候的常玉,“其人美丰仪,且衣着考究,拉小提琴,打网球,更擅撞球。除此之外,烟酒无缘,不跳舞,也不赌,一生爱好是天然,翩翩佳公子也。”
常玉(左)携女友(中)摄于巴黎枫丹白露
其他人都考进巴黎正规的美术学院进修,常玉的态度则远为优游不羁,他去了巴黎非传统的大茅屋工作室写生。这是一个自由画室,集中了一批世界各地到巴黎来的盲流艺术家。别人画模特儿,常玉则别出心裁,画那些在画模特儿的人。
空闲时间,他就去泡咖啡馆,随身带着纸笔,观察咖啡馆里约会的男女,一有灵感马上挥笔写生。“最有趣的是,他把周围的人,不管是男是女,年轻的或者是中年的,都画成女人裸体,没有人提抗议,相反受到极大的欢迎。”对女人如痴如醉的常玉,到了巅峰的状态。即使在巴黎沦陷期间,他对女模特的青睐胜过吃饭。譬如他有这样一段长篇论调说:“你说我穷相,不错,我真是穷,饭都吃不出,衣都穿不全,可是模特儿——我怎么也省不了。这对人体美的欣赏在我已经成了一种生理的要求,必要的奢侈,不可摆脱的嗜好;我宁可少吃俭穿,省下几个法郎来多雇几个模特儿……美的分配在人体上是极神秘的一个现象,我不信有理想的全材……人体美也是这样的,有的美在胸部,有的腰部,有的下部,有的头发,有的手,有的脚踝,那不可理解的骨胳,筋肉,肌理的会合,形成各不同的线条,色调的变化,皮面的涨度,毛管的分配,天然的姿态,不可制止的表情—也得你不怕麻烦细心体会发现去,上帝没有这样便宜你的事情,他决不给你一个具体的绝对美,如果有,我们所有艺术的努力就没了意义……说起这艺术家审美的本能,我真要闭着眼感谢上帝—要不是它,岂不是所有人体的美,说窄一点,都变成了古长安道上历代帝王的墓窟,全叫一层或几层薄薄的衣服给埋没了!”在1920年代巴黎波西米亚艺术气氛的滋养下,常玉的画越来越奔放,在他笔下,裸女的比例变得越来越大胆、夸张,以至于徐志摩惊呼他画的是“宇宙大腿”。
常玉夫人哈蒙尼耶小姐,1928年
常玉笔下的哈蒙尼耶小姐
二战后旅法华人艺术圈曾经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常玉早年在巴黎差点成名,当时有位画商打算捧一位东方画家,在藤田嗣治和常玉两人之间选择了常玉。结果画商付了钱,时间到了之后找常玉要画。常玉却交不出画,钱也早就被他花光了。画商一气之下,转而去捧藤田嗣治,结果藤田大红特红。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传说。藤田嗣治比常玉大14岁,1913年就已经到了巴黎,常玉成名之前,他早就红了,两人之间不存在这种竞争关系。然而,了解常玉的人都觉得,这个段子对常玉性格的描绘可说是惟妙惟肖,相当真实。常玉厌恶画廊对他的限制和压力,这使得那些曾经想与他合作的画商失望,陆续弃他而去。
第一位收藏常玉作品的藏家侯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