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美塔那《被出卖的新嫁娘》
《被出卖的新嫁娘》为斯美塔那的第二出歌剧,三幕喜歌剧。捷克文剧本由萨比纳(Karel Sabina)所作,而由斯美塔那于1863年到1870年间谱曲。原本这部作品规划为轻歌剧,以一些对话取代咏叹调,并且在1866年在布拉格首演。而目前确定的演出为喜歌剧版本,于1870年完成并于同年进行首演。其序曲跟三首舞曲通常会作为管弦乐团的演出曲目。
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历经约七年。在完成《一个勃兰登堡人在波西米亚》后,他想写初轻歌剧,甚至在接到剧本前就已经开始写序曲。
而在这出剧上演后,他依旧不断地进行修改。这首作品的序曲主题是从1848年的钢琴作品《婚礼场景》而来,而该主题在第二幕的结尾重新又出现一次。
早期的版本中,并没有这些现今脍炙人口的舞曲与咏叹调,主要还是以对话为主。而到1870年四月,指挥家纳帕拉尼克(Eduard Nápravník)与歌手帕列赛克(Josef Paleek),强力主张斯美塔那应该写宣叙调来取代这些原本的对话。因此《被出卖的新嫁娘》的最终版终于在这年完成。
角色
克鲁希纳(Kru?ina),农夫(男中音)
露德米拉(Ludmila),农夫之妻(女中音)
玛莲卡(Maenka),农夫之女(女高音)
米夏(Micha),农夫(男低音)
贺塔(Háta),米夏之妻(女低音)
文森(Va?ek),米夏之子(男高音)
耶尼克(Jeník),米夏与前妻婚生之子(男高音)
克查(Kecal),婚姻仲介者(男低音)
喜剧角色(Principál komediant),(男高音)
喜剧角色(Esmeralda),(女高音)
喜剧角色(Indián),(男低音)
第一幕
玛莲卡与耶尼克想要结婚,但是玛莲卡的父亲有其他的想法。他想要玛莲卡嫁给一个他从未见过的男子,一个有钱大地主米夏的儿子,文森。婚姻仲介者,克查,接受委托撮合玛莲卡与文森。为了达成目的,他决定在玛莲卡跟耶尼克间动些手脚,让他们分手。
第二幕
玛莲卡与文森偶遇,而当玛莲卡已经知道文森是谁时,文森却还摸不着头绪。这时玛莲卡开始游说文森,要是他娶了他的未婚妻(也就是玛莲卡,当时两人只订婚而未见过面),那么他人生的下半辈子将会很凄惨。这让文森开始改变主意。同时克查也在游说耶尼克,企图让他放弃娶玛莲卡。最后他们两个达成协议,耶尼克以300盾的代价卖出他的结婚权,并且玛莲卡应该与米夏的儿子结婚。当耶尼克签下这份合同,全镇的人谴责他。
第三幕
一个马戏团来到这个城镇,而文森迷恋其中一位吉普赛女子,Esmeralda。由于马戏团有个演出人员临时有状况,所以他就来协助演出。玛莲卡对耶尼克所做的事情相当生气,所以他负气并同意嫁给文森。当双方父母跟玛莲卡见面时,这时才发现原来耶尼克是米夏与前妻所生的孩子。而根据耶尼克跟克查所签的合约(玛莲卡必须与米夏的儿子结婚),玛莲卡可以跟文森或者耶尼克结婚。后来玛莲卡选择与耶尼克结婚,而且耶尼克还是可以得到这300盾。此时有个小孩跑了过来说马戏团有只熊逃了出来。城镇的群众看到熊都很惊慌,但熊竟然把它的头拿下来。原来是文森装扮的。很尴尬的,文森的妈妈将他带离,而玛莲卡的双亲与村民们向这对佳偶献上祝福。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剧的开路先锋,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新音乐之父"、"捷克的格林卡"。
视频网址:https://video.tudou.com/v/XMjI3MzM0NTEzNg==.html
1924年11月29日,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因治疗引发并发症导致心梗不幸去世,终年66岁。当时在罗马正在上演他的《艺术家的生涯》,当死讯传来时表演立刻终止,乐队为那些感到震惊的观众演奏了肖邦的《送葬进行曲》。
这位意大利歌剧大师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瑰宝。“我关心的是小灵魂中的大悲痛”——普契尼道出真实主义歌剧的主旨。他的作品不像威尔第英雄主义的气势磅礴,也没有瓦格纳的漫天神话传奇,呈现给我们的始终是一种真实而细腻的人物内心刻画与戏剧冲突场面。他专注于爱情题材,毕生都在探索戏剧与音乐中的情感。作品并不多,一共创作了12部歌剧,但每一部都脍炙人口。尚在爱情初期或还在期待爱情中的朋友,可以看看普契尼歌剧,借鉴里面如何搭讪女孩子,如何获得美人心的求爱桥段。比如《艺术家的生涯》中的著名唱段“这冰凉的小手”是诗人鲁道夫在黑暗中帮绣花女咪咪找钥匙,触摸到她小手的唱段。要知道,普契尼不愧是描写爱情的高手,生活中的他,以猎取水禽、寻找剧本、追逐女人为乐,这些以一种奇特的标志构成了他全部的生活。
▼ 《艺术家的生涯》“这冰凉的小手”(帕瓦罗蒂)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La Bohème: 'Che Gelida Manina' Luciano Pavarotti;Herbert Von Karajan;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The Essential Pavarotti: A Selection of His Greatest Recordings
19世纪中后叶,歌剧的“黄金时期”,瓦格纳和威尔第在德国和意大利各领风骚。而黄金时期过后,意大利歌剧界开始流行一种称为写实主义的风格,歌剧里普通人的感情纠纷虽然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感天动地,但却真实得如生活中发生的一样。那时,马斯卡尼是写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获得空前的成功,人们已经开始把他当做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歌剧新的掌门人来看待。接着两年之后,莱昂卡瓦洛的《丑角》上演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写实主义风格被推到了浪尖之处风光无限。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Oh, sarò la più bella!... Tu, tu, amore? Tu?' Jonas Kaufmann;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Antonio Pappano - Nessun Dorma - The Puccini Album
1889年,普契尼历时4年创作了《埃德加》,在米兰斯卡拉剧院上演后反应不佳。乐评人认为普契尼的歌剧创作才华并不高,大多数人看好天才作曲家马斯卡尼。但意大利有名的歌剧出版商朱里奥·李科第却慧眼识珠,力排众议,毅然给了普契尼创作《曼侬·莱斯科》的机会。曼侬,你不得不承担起重任啊!普契尼深思熟虑后铤而走险,可喜的是《曼侬·莱斯科》一鸣惊人,在1893年首演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用普契尼的话说就是“马斯奈的《曼侬》是一部典型的用浓妆艳抹和小步舞曲合成的法国浪漫歌剧,而我的作品是用一种充满了极大的激情的意大利方式写成的”。“你的眼睛深处,我看见自己的命运”,曼侬从不谙世事到私奔,直至徘徊于爱情的踌躇迷茫和对生活的无趣,最后走向毁灭,而她,却依然年轻。剧中男主人公的执着让人洒泪,咏叹调,一首比一首漂亮,当理查·塔克饰演唱出“Ah! non v ul class”,我被迷住了,那几声仰天长啸的吼叫,具有强大的戏剧张力,直接就听出悲剧已无法避免。
▲ 《艺术家的生涯》(罗伯特·阿兰尼亚/安吉拉·乔治乌)
《艺术家的生涯》(也称《波西米亚人》)是标志作曲家艺术风格全面成熟的作品,普契尼战胜了当时所有的对手,被毫无争议地奉为威尔第的接班人。这部四幕歌剧1896年2月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都灵,以其波澜壮阔的音乐叙事、细致刻骨的情感内蕴、永恒真挚的爱情故事成为歌剧舞台上传颂不衰的经典名篇。剧中,普契尼将青春与生命、爱情与艺术、执着与孤寂有机地融入,一幕幕哀婉动人的感伤场面传唱百年来,带给无数人心灵的震颤。后来帕瓦罗蒂美妙的歌声让他成为全世界歌剧迷最喜爱的鲁道夫。这部歌剧非常适合年轻人欣赏,贫苦潦倒的艺术家,一百年后的现在还是大量地在现实中存在,人类生存的压力一点也没有减少。
▲ 《托斯卡》(里卡尔多·穆蒂/玛利亚· 古丽基娜/萨尔瓦托雷·里契特拉)
《托斯卡》是一部爱情悲剧,但此中却写出了许多情意缠绵、音乐优美的咏叹调与重唱,如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多么奇妙、多么和谐”与“今夜星光灿烂”等。百年来这些不朽的旋律唱不停。尤其是经典咏叹“今夜星光灿烂”,成为男高音炫技之作和必修之课。黎明,他走上刑台,即将被处决。远远望见梵蒂冈和圣·保罗大教堂,天空清亮,星光闪烁,一道暗淡的光线预示着黎明的到来。卡瓦拉多西深情唱到:“……天空中星光灿烂,大地正散发着芳香,花园里发出声响,草地上响着轻轻的脚步声。我爱人悄悄进来,我投入她的怀抱。甜蜜的亲吻和那多情的拥抱,使我多惊慌,她面纱下美丽的容貌和身材!但爱情梦幻将要永远消失,时间已到来,我将要绝望地死去!我从没这样热爱我的生命,热爱着生命!”作者把最丰富的感情融汇于完美的形式中,真挚感人,使这首咏叹调永传后世。我不知有多少人会被卡鲁索、毕约林、帕瓦罗蒂等歌唱家打动得泪珠儿掉下!有多少这样的男人为爱情、生命、自由而讴歌!《托斯卡》爱情二重唱极为珍贵,这是普契尼的作品中最完美的段落之一。女方无理撒娇,男方甜言蜜语哄之,旋律之细腻,词句之写实能使每个尝过爱情滋味的观众都感同身受。
▼《托斯卡》 “为艺术、为爱情”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Vissi D'Arte, Vissi D'Amore Leontyne Price;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Herbert Von Karajan - Opera Gold - 100 Great Tracks
▼ 《托斯卡》“今夜星光灿烂”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E Lucevan Le Stelle' Luciano Pavarotti;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Leone Magiera - Pavarotti Forever
▼ 《托斯卡》爱情二重唱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Tosca: 'O dolci mani mansuete e pure' Chorus;Maria Callas - Giacomo Puccini: Tosca (Callas,Di Stefano,Gobbi) [1953], Vol. 2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Bimba dagli occhi pieni di malia (from 'Madama Butterfly', Act I) Renata Tebaldi;Carlo Bergonzi - 'Madama Butterfly' Highlights (Puccini) (Stereo)
普契尼说《蝴蝶夫人》是他最好的歌剧,在谱曲技巧上也是最领先的。我心如明月,此生长皎皎。爱与青春像四月的樱花,浓烈而繁盛但短暂。在以后的三年中,纤弱的蝶々さん常眺望大海,徒然地等待爱人的出现,她望向大海唱出一支浩瀚悠长的咏叹调,“你听,当晴朗的一天,那远远海面,升起一缕青烟”。庭院寂寂春草生,人不见,水空留。巧巧桑悠悠无尽莫名的忧伤呀,莫非是秋雾沁入了心里?她其实是做了一个春风拂醒的梦觉,衣袖上留着花的香气,枕上留着春夜的梦痕。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O mio bambino caro Maria Callas - Habanera
进入20世纪初期,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主义和无调式音乐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让普契尼开始想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在他的晚期,创作了《燕子》,带有维也纳轻歌剧的风格。之后一年一部的速度创作了《外套》、《修女安杰丽卡》、《强尼·史基基》,其中《强尼·史基基》中一首“噢,我亲爱的爸爸”咏叹调尤为人们所喜爱。听,她说要去跳河呢,不知河水有多湍急有多深!想想那翡冷翠的阿尔诺河以及沿途美景,怎舍得跳下去呢?分明是为了心上人威胁老爸。
▲ 《图兰朵》(Mlada Khudoley/Riccardo Massi)2015
《图兰朵》为普契尼绝笔之作,配器艺术上达到顶峰,是最经久不衰的一部歌剧。可惜的是因为疾病,他只写到柳儿死去就此搁笔。从《图兰朵》与《蝴蝶夫人》可以看到普契尼对东方有强烈的兴趣。《图兰朵》采用了中国的“茉莉花“,但就是这一朵茉莉花,被运用得炉火纯青。意大利歌剧经历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到达威尔第“黄金时期”后,不自觉地已走到一个“穷途末路”,如何创新,是给后来的作曲家一个难题。于是,寻找东方题材,充实西方音乐内容成了当时一种潮流。同许多印象画派画家一样,普契尼敏锐的嗅觉捕捉到前沿艺术风格,此时正经历过一个“日本趣味”的阶段,同很多收藏、临摹浮世绘版画从而得到东方风情的画家那样,音乐方面很多也带有东方色彩。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Act II: In questa reggia Eva Marton;Roberto Abbado - Puccini: Turandot
普契尼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托雷(Torre del Lago)小渔村,尽管他在很多地方购置了房产。意大利的小渔村总是非常美的,而当时托斯卡纳的这个渔村,还处在原始的模式,保持着中世纪的生活方式,这里有清澈的湖水,茂密的丛林,蜿蜒的小路把分散的村落连结起来,远处是壮美的阿尔卑斯山,近处山丘上星星点点的村庄。1900年普契尼在托雷村购置了别墅,倚岸枕湖而居,湖水可以漫到自家花园的栅栏,后来这别墅变成了普契尼别墅博物馆。意大利的湖畔,美不胜收,什么样的天空令我们向往,什么样的湖水带给我们慰藉?据说这片湖是普契尼的疗伤圣药,同时也是创作的源泉。风吹过芦苇的声音,宛如天籁般的低吟,给《蝴蝶夫人》中那段悲伤的低声部合唱灵感。普契尼是狂热的猎人、钓鱼迷和玩汽艇的人。托雷村清幽静寂,白天,在湖边芦苇丛里打猎,驾驶汽艇……夜里10点开始创作,在一帮玩友喧闹声中,在喝酒、抽烟、玩纸牌中诞生激动人心的歌剧场景。
普契尼让意大利歌剧的趣味和风骨得到保存,作品激情却不失美感,引领大家去探知一个雅俗共赏的爱情与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