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为什么选择投资银行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0 06:30:54 作者:篆字君

根据《开放报告》(Open Doors)2014年的统计,在美国读商业管理(Business and Management)的国际学生超过18万,占总人数的21.2%,比上一学年增长了5.1%。这一“从商”比例在中国学生群体中可能更高,WE记者在美采访期间的深刻感受是,除了那些特别钟情数理工科、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人都会以经济或是商科为主修,而以个人爱好为辅修。这样的专业选择不乏现实的考虑,毕竟banking和consulting的就业机会,相对来说要大得多。但是另一方面,僧多粥少,就业压力依然不小;而且就算找到了工作,能否拿到签证也是一个问题。

WE曾经发布了一篇采访瓦萨学生方思达的文章《对话文理学院毕业生:在美国找工作真的难吗?》(点此查看),引起很多读者关注与讨论。这次的受访对象杨文曦,虽然也即将开始在IBD(投行)工作,但她实习就业经历和方向却跟方思达很不相同。今年从西北大学mathematical method in social science专业毕业的杨文曦,即将开始在香港UBS(瑞银)的工作。

与大多数进入投行工作的学生相比,杨文曦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个16岁即去美国读高中的个性女孩,在美学习、生活了七年之后,毅然选择了去香港实习和工作。问其原因,杨文曦振振说道:“我们选择不融入!”这个“我们”,也多少代表了很多西北学生以及其他学校中国学生的共同想法。而对于旁人艳羡的投行工作,杨文曦也显得异常冷静,言谈之间充满了“解构”的意味……

WE:你做过哪些实习?

大二下学期开始在芝加哥的一家婚纱店实习,礼拜四一天,礼拜六一天,也花了蛮多时间的。当时就在想暑假要干什么,到处找人找朋友问,但是也不知做什么,不过不想再做银行了,因为大一的时候做了个证券公司还有个银行,但是觉得有点没用。虽然大家都告诉我大二找到一个好的实习,大三实习才会好,这样大四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但是我觉得大二嘛,还有一年时间,可以做一些不用承担后果的事情,所以暑假我就去找了婚纱店实习,上海的Vera Wang。

WE:为什么会对婚纱感兴趣?

因为我对时尚一直蛮感兴趣,大二上了一门fashion business的课,就知道那些牌子不只是一个标志而已,还有很多门道在后面的。当时又想,万一以后想做个retail什么的怎么办呢,卖东西嘛,卖什么最难呢,婚纱吧因为是一次性的嘛,所以当时就选择了婚纱店,就是这么简单。

WE:你是怎么找到芝加哥的婚纱店的实习的?

当时我fashion business的教授介绍了一个演讲者来做讲座,我就给那个演讲人发了个邮件,因为他是专业买手,我就想他应该认识很多时尚界人,然后他就正好认识我做实习的那个婚纱店的老板,于是我就被介绍到了那里,做了半年。

WE:能具体说说婚纱店的实习经历吗?

其实当时那半年的实习也是蛮羞辱的,婚纱店老板觉得虽然我是西北大学的,但又不能帮她卖婚纱。她的店的客户都是非常高端的白人,婚纱的级别又比较高,我在那里做也是没有工钱的,老板觉得算是帮我一个忙让我在那里实习。开始的工作就是接接电话、倒倒水,但是后来也学到蛮多东西的。接电话的门道也很多,因为在电话预约的时候就要开始询问他婚纱要什么样子的、婚礼场所是怎么样的,在电话中就要让他感受到要在这家婚纱店买,这是拉客的第一步。这是一点,然后第二点是我学了很多关于婚纱的东西,形状、布料、搭配、所有好牌子款式的名字都要记下来。偶尔有几个中国客户来,她就让我去招待,拉拢了几个中国客户。

WE:你觉得婚纱店实习经历对你日后找实习找工作有什么帮助?

他们招人时候第一眼看完简历之后,要求高一些的人会看你之前的实习经历,低一点要求的人会看你的兴趣爱好,所以你两个都得有。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和抓人眼球的经历要兼顾。比如说一百个简历中,每个人都在说他去年做了什么什么银行,那么他们看多了就会腻,偶尔出来一个比如说Vera Wang,我当时放在第二个,那么他们肯定想和我聊一下,为什么想从Vera Wang做到投行嘛,这就是第一步。那之后我就努力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WE:可以讲一下你在大三找投行实习时候的面试经历吗?

有电话面试,主要就是考会计的知识,还有一些市场的东西,这些知识需要一直学习,才能很自然地运用专业术语。我当时在电话面试里面背得非常流利,之后面试的人就说了一句,“Did you recite all of those?”然后我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他最后还提醒我说我这样子背是肯定不行的。我就受刺激了,第二天把所有的东西全看了一遍,这之后的面试就好了很多。但我也知道我没有别人准备的好,这些知识如果上过课比如说accounting, operation finance在面试时候就会自然很多,我也来不及做模拟面试,面试了5个之后才开始上手。

WE:你最后拿到了几封录取信?

我一共有7个公司进入了最后一轮面试,录取了4个,除了香港UBS,还有花旗、瑞士信贷和纽约的Goldman。

WE:为什么选择了UBS呢?

我第一个排除了花旗,因为我不想去很大的公司,那里会有很多实习生,这样我就不能得到很全面的实习经验。瑞信我就比较纠结,但是他的平台毕竟比UBS小,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最后还是想回国的。而Goldman纽约,是因为地方的原因,纽约让我感觉不舒服,有种孤单的感觉,所以也就排除了。

WE:你当时在IBD实习是怎么样一番体验呢?

当时的工作很杂,什么部门组织都能给我们布置任务。我们有个中间管理人,部门告诉中间人需要什么样的人,比如说要母语是中文的,然后我们就会被分配到任务。

前三周主要是在学习,但是这段经历也是比较戏剧性的。我第一周就犯错了,错过了客户要求的截止日期。当时接到一个任务也没觉得很难,IBD就是这样子,看上去很简单,但要很快地把一个任务做的完美就很困难的。当时快截止的时候我发现格式和图片都出了问题,就同时改两边,我又不会使用快捷键速度就非常慢。那天还是欢迎实习生的酒会,但是我的分析师陪着我修改,都没有去参加,一直改到了凌晨一点钟。那时候都觉得自己无望了,不过后来还挺好的。还有帮一个上市公司做要展示的文案,比如幻灯片、图片之类的。最难的一个项目是做一个金融模型,需要自己从头开始独立地做一个模型。记得当时我为了做这个项目有六七天没怎么回家,基本上每天就是小睡一两个小时起来工作,累了就再小睡一会儿。

WE:当时每天工作量有多大呢?每天基本能睡多久呢?

一共实习了10周,平均每天只能睡四五小时吧。工作是每天10点钟开始,晚上就没有具体的下班时间了,我有见过很多次太阳,工作到早上五六点也有很多次。

WE:你觉得课堂上学的内容与实习内容联系大吗?

零。没有什么东西是学到过的。投行的人也不会期望你会什么,都是从头开始教你。投行就是门槛高,但是和学习没有什么关系,学什么专业都能做投行,只要能吃苦。

WE:通过10周的实习,你有什么心得分享吗?

投行的人比较注重改错的能力,你第一遍可以错,第二遍还是可以错,但第三遍再错就不可原谅了。错一次之后同样的东西就不能再错了,但是你可以错别的,基本就是这样的一种能力。另外他们也非常注重人际关系,毕竟有些人从第一年开始就要见客户,见不同的老板。所以在投行工作,就是要踏踏实实。

WE:一共有多少个实习生,最后有几个正式入职呢?

这个每年都不一样,一般是50%-60%左右。今年一共有13个实习生,最后招了8个,所以也算是比例比较高的。

WE:你觉得IBD工作适合什么样的人?

有很多类型的人都适合做IBD。我觉得我适合做IBD的原因是我善于和人讲话,让对方觉得我能够交流,也很认真严肃。还有一些人就是干事非常谨慎、耐得下性子,这些人都很适合做IBD,只是看你要专攻哪一方面。投行的人不期望你会什么,进入投行后他们都会从头开始教起。投行只是门槛高,进去后会发现正常人都能干,能吃苦愿意学就行。

WE:你觉得在西北大学就读经历为你的实习工作有什么帮助?

西北非常具有职业导向性,大家都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大家都知道要找工作,这是最大的目标。所以学校的整体环境会推动你,让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WE:最后问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采访中我们发现80%西北学生毕业后都选择去香港工作,为什么不选择美国呢?

大家其实都可以在美国找到工作,但是我们选择不融入。首先美国人太少了,我喜欢热闹,喜欢不同的朋友圈,喜欢新鲜事物,喜欢折腾。我可以融入美国,但我现在选择不。而且中国现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适合年轻人折腾。我不用花任何额外力气就能和中国人做朋友,但和美国人交流需要付出努力,比如了解一些运动方面尤其是棒球、橄榄球等等,但我不喜欢看,不融入自己会活的更舒服。美国人特别简单直接,你对他掏心掏肺,但美国人不会掏心掏肺,他们的情感纽带特别脆弱而我非常重感情。香港相比于美国还是很具有亚洲文化的。

WE总结:

杨文曦的故事有其“个体性”,也有其“集体性”。

在所有的采访者之中,杨文曦可能是最随性的一个。这个16岁就漂洋过海的女孩,跟同龄人相比,有许多传奇的故事和经历,但在她眼里,一路走过来,自己真正经历之后都不算什么。在迷茫和叛逆的时候,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婚纱店做起到香港投行,一路磕磕绊绊,但她以最乐观的心态坚持了下来。与大部分兢兢业业的西北人相比,杨文曦坦言这四年并没有把时间过多花在学习之上,她做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婚纱店实习,比如舞蹈。——这是杨文曦的“个体性”。

而杨文曦的“集体性”则体现在大三时候找实习的“务实”,以及最终去香港工作上,这些选择都多少打上了西北这座大学的烙印。

这种综合了个体性和集体性的故事,正是WE想告诉每个读者的。WE在采访中发现,每个大学的学科设置、城市环境、校友资源的不同,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每个学生对于未来的思考和选择;这些因素也同样值得每一个还未出国的学生与家长,在择校时慎思。

(作者:Lori)

了解更多留学资讯,关注“WE留学生”官方微信号(WorldEducation)

上一篇:免费点子

下一篇:除夕菜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