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重阳节饮酒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0 04:38:57 作者:篆字君

总有人说: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吃”的节日,其实不然,古人过节时的宴席都是“饮宴”,即饮酒的宴席,所以,中国的节日应该都是“喝酒”的节日。

而且,古人过节期间喝的酒都是养生酒,越喝越健康,甚至会越喝越长寿,这也是激励人们酿酒与喝酒的动力。比如《后汉书·东夷传·倭》中说:“人性嗜酒,多寿考,至百余岁者甚众。”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所喝的养生酒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春节喝的是屠苏酒,端午喝的是雄黄酒。重阳节这一天喝的酒则是菊花酒。喝不一样的酒,文化主题也不一样。

重阳节作为一个喝酒的重要节日,文化主题就是喝酒求寿。这个主题源自于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在中国人的阴阳观念中,寿有阴阳之分,它们既对立又会互相转化,所以古代就会流传“事死如事生”的习俗。

在重阳节中求寿,求的是阳寿,即指人活着的寿命,这个主题就来源于重阳特定的文化内涵。

在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而农历九月九日,就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不仅有两个阳九,同时还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人们把“九九重阳”作为节日,也有期望生命长久之意,所以百姓要聚会饮酒:“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在古代,最早能说明这个原理的是在三国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其中有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高会”都是盛大的宴会,一般只有皇宫才能举办,重阳节举办的高会,也是古代很早流传下来的宴会,而重阳节“高会相与饮”的酒都是菊花酒。

另外,重阳节还有一条文化线索。因为重阳节正好在菊花盛开的季节,所以这个月也叫“菊月”,重阳节也被称为“菊花节”。

菊花节和菊花酒不是一个概念。在最早的文字记载中,菊花的 “菊”字,也写作“鞠”。

周代古籍《埤雅》记载:“菊本作鞠,从鞠穷也”,在古代是作“穷极”的含义,意思是说一年之中的花事至此而穷尽,所以叫做菊花。

菊花也因菊谐音“据”“居”,又在农历九月开放,在节日的时间含义上,菊花也叫“秋花”,而在吉祥含义上则为“据久”或“久居”,也是象征长寿之花,

画家常以此题作画,菊花象征长寿的寓意也成为吉祥花鸟画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主题。

菊花耐寒霜预示着生命顽强,宋代张敏叔曾以十二花为十二客,各赋诗一首。菊花便是“十二客”中的“寿客”。

古人一直相信服食菊花能让人长生不老。比如汉代《神农本草经》就有改进了“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药用功能。

若要是菊花和酒在一起,就是两种长寿之物为友,双寿与久久。为了实现这种美好的愿望,古代道家经常会秉持这种观念指导酿酒。

如东晋道教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辑抄汉代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相比于菊花酒的酿造记载,重阳喝菊花酒的历史则会更早,至少在西汉刘邦起,宫中就有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惯,这也是最早喝菊花酒用以求寿的传统文化习俗,从此以后,这一习俗就一直世代相传。

从这个历史现象来看,我们熟知的文学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行为,很明显不是为了观赏,而是采菊花用以酿造菊花酒。因为他也始终相信:“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在复杂的酿酒以外,古人也会在重阳节这一天,把采摘的菊花泡陈年米酒,估计这也是陶渊明制造菊花酒的办法。

菊花除了用以酿酒,古人还会将其精制成菊花茶,或者是用菊花沐浴,这些都是为了取“菊水上寿”之意。

无论是菊花和酒还是菊花和茶,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连在一起,就是这个节日独有的文化特色。

而其中的关键特点就是求寿,那么,求寿的时间节点为什么要在重阳节呢?

重阳节求寿来自于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念。道法自然就是以顺其自然为天下纲纪,不能逆之,其原理就是:“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所以,在一年四季轮回之中,人们为了迎接春生夏发,初春踏青会在清明节,而为了开始秋收冬藏,深秋辞青则要在重阳节。

“生养成藏”的习俗是为了健康生活,只不过最后都要通过饮宴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能理解的文化主题——重阳节喝酒以求长寿。

有了构成重阳节喝酒求寿的传统基础,围绕这个核心,就会不断产生其他相关主题,如登高望远、孝亲敬老、饮茶赏菊等,这些内容都在喝酒求寿的基础上得到扩展。

请 长 按识 别加关 注

上一篇:向佐郭碧婷婚礼伴手礼

下一篇:黄鹤楼诗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