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山雀科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09 18:59:29 作者:篆字君

摄影:金蛙

前言:中国鸟类特有106种 ,隶属 7目 15科 55属,其中 77种为中国独有鸟种。小编将从我国独有鸟种,77种4目18科鸟类,以目和科为单位向一一大家讲述。已经讲过的有雀形目-鸦科、鸫科、鹀科,莺科、雀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开前面公号查看。今天我们说说雀形目-山雀科。

雀形目-山雀科

山雀科鸟类几乎遍及全球,当然依然要除南美洲,大洋洲和极地地区。虽然它们仅有3属46种,但是种群数量相当庞大,加上它们多为留鸟,因此各地皆可见山雀科鸟类的身影,我国山雀科鸟类有3属17种。最常见的有大山雀(Parus major),和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

山雀是雀形目体型偏小的鸟类,基本在7-14厘米,最大也不超过麻雀大小,因此民间也有人将山雀鸟称为鼠山雀,可见其小的形象深入人心。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基本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非常容易分辨。因此,在我国华北地区,把大山雀俗称为为“仔仔黑”、“黑子”。

山雀们嘴短而尖,呈锥形。羽色多为灰色或黑色,常带有蓝黄斑纹。常见于平原、丘陵和盆地。性情活跃,喜食昆虫,多栖于林地或园林,常在树丛间穿梭。辨别山雀科鸟类,多通过胸部纵纹、翅斑、冠羽、脸斑及上体、下体颜色来识别种类。比如最著名的大山雀(Parus major),见于欧洲、西北非和亚洲(直到爪哇附近);长14厘米;为白面黑头;西部亚种的下体黄色,东方亚种的微白或淡黄,都有一条黑色中线。而北美洲,最著名的是簇山雀(P. bicolor),长17公分(6.5吋),淡蓝灰色,两胁粉红褐色,还有遍布北美黑顶山雀(P. atricapillus),黑头白颊,两肋淡黄色,飞羽偏灰夹白色条。

山雀鸟类是极受人类喜欢的鸟种,因为他们几乎终日不停的在林中捕食昆虫,而这些昆虫正是人类概念中的害虫,因此农业和林业的人们有时会以房洞来招引山雀鸟入驻林中。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独有的山雀益鸟:白眉山雀、地山雀(褐背拟地鸦)、红腹山雀、黄腹山雀、台湾山雀。

白眉山雀

(学名:Parus superciliosus)

摄影:草羊乐拍

白眉山雀顾名思义,有两道长长的白眉。从正脸看过去,从额头正中向两侧斜飞起两道偏粗的白眉,看起来英气十足。白眉下是一道黑色的羽毛,他亮晶晶的眼睛便藏匿其中。头顶和喉部也是黑色羽毛,非常易于辨识。头侧、两胁及腹部黄褐;背部深灰带橄榄色。飞羽为深浅褐色相交。尾羽深褐色,两侧短中间长。

白眉山雀,体长13厘米左右,不同于大多山雀栖息于林地,它们的生境少林,多在海拔3000-4000米左右的山坡灌丛间。喜欢结小群活动,有时也与雀莺混群于高山矮小桧树及杜鹃灌丛中取食。枝头停歇时,会发出清脆似铃声的哨音,夹杂有模仿昆虫的嘟声及颤音。鸣声复杂而多变。

作为我国特产鸟种,模式产地是甘肃山地,目前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是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浪漫雄心

摄影:风也萧萧

摄影:鸟林细语

摄影:鸟类图志

地山 雀

(学名:pseudopodoces humilis)

地山雀,是我国的特有鸟种,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过去被称为褐背拟地鸦,它的分类地位,长期以来争议颇多。最初,围绕拟地鸦属(Pseudopodoces)是否独立成属展开,但对其属于鸦科鸟类无异议。直至1978年,Borecky根据肌肉特征的研究首次建议把褐背拟地鸦从鸦科移出,之后不同的学者从骨骼、分子等其他方面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最终,依据基因组的比对研究,发现它与鸦科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山雀种亲缘关系近,从而确认它是「山雀」而非「鸦」,并初步揭示了该物种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遗传印迹。

地山雀,体长14-18厘米。平均体重约为45.5克。算是山雀里的大个子。它们较一般山雀不同的,还有细长而稍向下弯曲的黑色嘴巴。地山雀善于打洞,它的喙和爪十分尖利,有时会将牧民用牦牛毛编织的厚实帐篷打穿。它的胆量也很大,会不请自来地到游人的帐篷、甚至越野车里来嬉戏、觅食。

常见于整个青藏高原海拔4000-5500米地带,从新疆西南部东至甘肃及宁夏经四川西部至云南东北部。地山雀活跃在宽阔的草原及山麓的地面上, 不善飞行,多是两翼不停地扑打着低飞。行走时双脚跳跃,喜欢站立地表高处瞭望。

通常营巢于地上老鼠、兔、旱獭等动物废弃的洞穴中和土岸天然洞中,有时也自行打洞营巢。地山雀是唯一一种在地面挖洞栖息的山雀。

摄影:安静迎春

摄影:虫朋鸟友

摄影:天地合一

摄影:唐永旭

摄影:双刃剑客

红腹山雀

(学名:Parus davidi )

红腹山雀,头黑颊白,背部橄榄褐;腹部呈红棕栗色,体长11-13厘米,与山雀属其余各种易于区别 。雌雄羽色相似。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暗淡无光,不及成鸟辉亮。颊部白斑带黄。

非繁殖季喜结小群,轻盈地活动于树冠中下层枝叶间和林下竹丛与灌丛中,有时也到地上活动和觅食。夏季主要以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他们性格活泼,在枝头停留常发多种声音,嘶嘶声psit;吱吱声chit'it'it及简单的“chick-a-dee”及t'sip't-zee叫声。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阔叶林、桦树林、混合林、针叶林及竹林,是典型的高山林鸟。作为我国独有鸟种,分布区狭窄,迄今仅见于甘肃西南部,陕西秦岭太白山,湖北西部巴东,四川峨眉山、峨边瓦山、二郎山、康定、宝兴和美姑等地(留鸟),无亚种分化。目前是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摄影:野樵

摄影:行者无疆303

摄影:超闲57

摄影:鸟网图库

黄腹山雀

(学名:Parus venustulus)

又叫菜花鸟,黄豆崽儿,黄点儿。可见其一定是娇小的鸟儿,体长仅为9-11厘米。别看他们如此小巧,但啄食害虫绝不含糊。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各种林木中,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人工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日常多成10~30只的群体在高大的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几乎一整天都在树枝间跳跃穿梭,或在树冠间飞来飞去,频频发出“嗞、嗞、嗞”的叫声。并能不断的飞食直翅目、半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当然他们的食谱也包括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每年4~6月为繁殖期。雌雄鸟多成对活动或单独活动,营巢于天然树洞中,巢型与其他雀类鸟相似,呈杯状,主要由苔藓、细软的草叶、草茎等材料构成,内垫以兽毛等。

作为我国独有鸟种,黄腹山雀分布广泛,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丰富。属于无危,三有物种。

摄影:形影相随

摄影:烟屋居室

摄影:环境世界

摄影:说方根

摄影:张红亚

台湾黄山雀

(学名:Parus holsti)

它是在1893年由瑞典人霍斯特在台湾南部采集到的,因此台湾黄山雀的学名就以发现者holsti命名。是台湾特有种鸟类中唯一的山雀科鸟类,体长约13厘米。黄腹黑背,头顶高高的黑色羽冠,羽冠末端和后颈中央白色,看起来就像染了白边的杀马特发型,很有朋克的味道。双翅羽缘蓝灰色并泛有金属光泽,尾下覆羽白色,雄鸟腹部有一黑斑。雌鸟和雄鸟相似,但腹无黑斑,上体黑色部分多为暗橄榄绿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2500米茂密的阔叶林上层。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与绣眼鸟、画眉和其他山雀混群。性格活泼,行动敏捷。多在高大乔木顶部枝叶间不断穿梭、跳跃,很少到低枝和林下活动。非繁殖季也会到针阔叶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活动。主要以小型昆虫、种子、果实等为食。

繁殖期间鸣声清脆悦耳,叫声为重复欢快的chichishui-chichishui,zijide、zijide或jijiang、jijiang、jijiang声,听起来有点像“自己的,自己的”或“急降、急降、急急降降”,能够持续长达1分多钟的鸣叫。 雌鸟也会应和着鸣唱,声音没有雄鸟悦耳。非繁殖季则很少鸣叫。繁殖期间由雌鸟负责孵蛋,雄鸟会不断捕捉昆虫,给巢中雌鸟提供食物。

台湾黄山雀的族群数量较少,在台湾地区也较难觅其芳踪,是山雀科无数不多的近危物种。

摄影:求梦一

摄影:雨声涛语

摄影:雨声涛语

摄影:鸟类图志

生性乐观活泼的山雀,在人类的世界中从来都是来去自由的鸟儿。他们在春天的清晨鸣唱,一群群你追我赶的飞来,又在蹦蹦跳跳中追逐而去。

他们坚守着自己出生的这片土地,并在此辛勤劳作。枝头是他们的乐园,并以包容的心态,随时欢迎其他鸟儿的加入。他们不争不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同人类世界的芸芸众生一般,没有那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也为这个世界变的更好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小而呆萌的山雀,不以外表惊艳,却以实力成为人类藏在林间草地里的好朋友。

本周互动话题:

你认识哪些外表普通,但实力不容小觑的鸟儿?欢迎在文章下留言

上一篇:海陆丰吧

下一篇:朱梓骁演过的电视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