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的古城墙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兵备副使王仪所筑方形土墙——吴淞所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抚尚维通知县杨旦改砌砖墙,嘉靖、万历年间,吴淞所城设施比较齐全,“一城之中,三总鼎峙”,驻有陆、游、奇三把总,在军事上处于重要位置。向前追溯,其实距“吴淞所城”0.5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老城——“吴淞江守御千户所城”,早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由荥阳侯郑遇春会同镇海卫指挥筑成,又名荥阳垒。后因海潮不断冲刷,城墙逐渐坍陷,又因海盗经常骚扰,廨舍被焚,改为校场,万历末年(1620年)尽坍入海。
现在宝山古城墙遗址在临江公园内,乘公交160、711路至东林路友谊路站下,步行数分钟即到。
▼在公园的东南部立有一块石碑,上刻“宝山区纪念点 宝山古城墙遗址 宝山区人民政府2002年11月12日公布”,旁边另有简介碑一块。
▼历经海潮侵蚀,又经倭寇焚烧、鸦片战争、淞沪抗战等重大战事,1956年秋,为了适应城镇建设需要,城墙被拆除,而今唯剩东南一段。其实就是一段残存夯土,长36.8米、高2.4米、宽厚9米。
▼现在这段夯土堆上面种满了树木,若不是旁有铭牌标示,,游人很难想象这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在古城墙遗址的西侧,还保存有清代单孔石拱结构的水关一座。
▼水关原为城内通向南门外的水道,由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副总兵沈豹听建。原长3.55米、宽1.92米、高2.13米、拱径3.72米,由20块长1~2米的花岗条石砌成。在“一·二八”、“八·一三”淞沪抗战中遭日军毁坏。
▼水关北面的两侧各残留一个花岗石石质的水闸残柱,露出地面高1.1米,宽0.38米,内侧中央有一长方形凹槽,宽10厘米,深5厘米,插木板作闸门,调节水位。经上海市文管会鉴定为上海地区保存完好的古城设施。
▼原城墙还有一处西北水关,同样因历次战争,尤其是“一.二八”、“八.一三”淞沪战争,毁坏严重,二处水关只剩这东南一处。
▼公园内临江边建有塔式建筑的淞沪抗战纪念馆。于新千年伊始在公园内落成,登高50米的九层宝塔既可近观公园全景,又能远眺长江滚滚而去,成为长江入海口的标志型建筑。
▼距公园南门60米有著名古迹——宝善桥,又称众缘桥,明天启五年(1625年)由里人曹彬、王荣祖等募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2年又先后重修。原座落于月浦镇东,现被移至临江公园内,桥面用九块青石板铺成,为宝山区保护建筑。
▼隔内湖而观宝善桥,呈东西走向,为平梁式两墩三孔桥,长16.34米,高4米,桥面宽1.55米,墩宽3.2米。
▼清雍正三年(1725年)吴淞所城改为宝山县治,遂为县城。有县署、监狱、主簿署、史典署、社稷坛、先农坛等。后来又陆续建了孔庙、魁星阁(钟楼)、化成祠、报功祠。
▼这些清代庙宇古建筑中如今还残存的便是这座孔庙大成殿。
▼现在大成殿内展出的是“血与火的记忆”,由马勒住宅的主人,林赛.马勒在“一.二八”淞沪战争时拍摄的80余幅照片,均拍摄于当时的淞沪战场。
▼公园草坪的东侧有姚子青营立纪念碑。正面镌刻着“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紧依在旁的另一块大石上,刻着姚子青营六百壮士喋血宝山的事迹。碑是一块重达26吨灵岩山石。
▼1937年9月5日,固守宝山的姚子青营500余名官兵与日军浴血奋战2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9月7日,孤立无援的姚营官兵只余20多人,在东门与敌短兵白刃,终因敌众我寡,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国民党中央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连日本人也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
▼园内还有“御碑亭”一座,内置永乐帝亲撰的“宝山之碑”(复制品),实物在高桥中学内。明成祖朱棣亲自撰文命名,“宝山”一名由此而来。现在上海市以“宝山”冠名的“宝山区”、“宝山钢铁总厂”、“宝山中学”等,其“宝山”均源于“宝山之碑”之宝山。
▼永乐御碑也曾经历数次战争,特别是万历十年的一次特大的海潮,冲毁了高桥外海塘后将宝山城冲坍,这块“宝山之碑”亦安然无恙。如今走入御碑亭,却见这块碑被人毁得如此模样,虽是复制品,也不由得令人气愤。
▼回想起之前在大成殿内看到的2幅照片,当年就是这些朴实的中国军人,与侵略者搏命厮杀,为的是不做亡国奴。70余年后的今天,已做了国家主人而毫无知觉的一些子孙们,如此毁坏祖先留下的遗产,却叫人情何以堪!所以,建议不再修复这块碑,倒是可以如保护真迹一样,外设玻璃罩,就保持这番丑陋模样。古城墙、古水关被侵略者毁坏,我们可以愤怒不已进而发奋自强,但面对这种更可怕的自残行为,我们只有莫名的悲哀!
【上海老城墙】待续
宝山的古城墙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兵备副使王仪所筑方形土墙——吴淞所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抚尚维通知县杨旦改砌砖墙,嘉靖、万历年间,吴淞所城设施比较齐全,“一城之中,三总鼎峙”,驻有陆、游、奇三把总,在军事上处于重要位置。向前追溯,其实距“吴淞所城”0.5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老城——“吴淞江守御千户所城”,早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由荥阳侯郑遇春会同镇海卫指挥筑成,又名荥阳垒。后因海潮不断冲刷,城墙逐渐坍陷,又因海盗经常骚扰,廨舍被焚,改为校场,万历末年(1620年)尽坍入海。
现在宝山古城墙遗址在临江公园内,乘公交160、711路至东林路友谊路站下,步行数分钟即到。
▼在公园的东南部立有一块石碑,上刻“宝山区纪念点 宝山古城墙遗址 宝山区人民政府2002年11月12日公布”,旁边另有简介碑一块。
▼历经海潮侵蚀,又经倭寇焚烧、鸦片战争、淞沪抗战等重大战事,1956年秋,为了适应城镇建设需要,城墙被拆除,而今唯剩东南一段。其实就是一段残存夯土,长36.8米、高2.4米、宽厚9米。
▼现在这段夯土堆上面种满了树木,若不是旁有铭牌标示,,游人很难想象这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墙。
▼在古城墙遗址的西侧,还保存有清代单孔石拱结构的水关一座。
▼水关原为城内通向南门外的水道,由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副总兵沈豹听建。原长3.55米、宽1.92米、高2.13米、拱径3.72米,由20块长1~2米的花岗条石砌成。在“一·二八”、“八·一三”淞沪抗战中遭日军毁坏。
▼水关北面的两侧各残留一个花岗石石质的水闸残柱,露出地面高1.1米,宽0.38米,内侧中央有一长方形凹槽,宽10厘米,深5厘米,插木板作闸门,调节水位。经上海市文管会鉴定为上海地区保存完好的古城设施。
▼原城墙还有一处西北水关,同样因历次战争,尤其是“一.二八”、“八.一三”淞沪战争,毁坏严重,二处水关只剩这东南一处。
▼公园内临江边建有塔式建筑的淞沪抗战纪念馆。于新千年伊始在公园内落成,登高50米的九层宝塔既可近观公园全景,又能远眺长江滚滚而去,成为长江入海口的标志型建筑。
▼距公园南门60米有著名古迹——宝善桥,又称众缘桥,明天启五年(1625年)由里人曹彬、王荣祖等募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2年又先后重修。原座落于月浦镇东,现被移至临江公园内,桥面用九块青石板铺成,为宝山区保护建筑。
▼隔内湖而观宝善桥,呈东西走向,为平梁式两墩三孔桥,长16.34米,高4米,桥面宽1.55米,墩宽3.2米。
▼清雍正三年(1725年)吴淞所城改为宝山县治,遂为县城。有县署、监狱、主簿署、史典署、社稷坛、先农坛等。后来又陆续建了孔庙、魁星阁(钟楼)、化成祠、报功祠。
▼这些清代庙宇古建筑中如今还残存的便是这座孔庙大成殿。
▼现在大成殿内展出的是“血与火的记忆”,由马勒住宅的主人,林赛.马勒在“一.二八”淞沪战争时拍摄的80余幅照片,均拍摄于当时的淞沪战场。
▼公园草坪的东侧有姚子青营立纪念碑。正面镌刻着“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紧依在旁的另一块大石上,刻着姚子青营六百壮士喋血宝山的事迹。碑是一块重达26吨灵岩山石。
▼1937年9月5日,固守宝山的姚子青营500余名官兵与日军浴血奋战2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9月7日,孤立无援的姚营官兵只余20多人,在东门与敌短兵白刃,终因敌众我寡,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国民党中央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连日本人也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
▼园内还有“御碑亭”一座,内置永乐帝亲撰的“宝山之碑”(复制品),实物在高桥中学内。明成祖朱棣亲自撰文命名,“宝山”一名由此而来。现在上海市以“宝山”冠名的“宝山区”、“宝山钢铁总厂”、“宝山中学”等,其“宝山”均源于“宝山之碑”之宝山。
▼永乐御碑也曾经历数次战争,特别是万历十年的一次特大的海潮,冲毁了高桥外海塘后将宝山城冲坍,这块“宝山之碑”亦安然无恙。如今走入御碑亭,却见这块碑被人毁得如此模样,虽是复制品,也不由得令人气愤。
▼回想起之前在大成殿内看到的2幅照片,当年就是这些朴实的中国军人,与侵略者搏命厮杀,为的是不做亡国奴。70余年后的今天,已做了国家主人而毫无知觉的一些子孙们,如此毁坏祖先留下的遗产,却叫人情何以堪!所以,建议不再修复这块碑,倒是可以如保护真迹一样,外设玻璃罩,就保持这番丑陋模样。古城墙、古水关被侵略者毁坏,我们可以愤怒不已进而发奋自强,但面对这种更可怕的自残行为,我们只有莫名的悲哀!
【上海老城墙】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