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中国农业博物馆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08 06:52:32 作者:篆字君

中国农业博物馆(土壤、彩陶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土壤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土壤标本》陈列,以土壤标本为主要载体,汇集了我国主要的土壤资源类型,展示全国土壤类型的整段标本,并辅以原生态土壤地貌特征、自然植被和物产等内容,揭示土壤与农业(农作物)、土壤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农业博物馆于1986年开始,与原农业部土壤普查办公室一道,共同采集全国主要代表性的土壤整段标本。经过近10年的采集工作,于1996年建成中国整段土壤标本陈列。该展览陈列了全国主要土壤类型的88种亚类的整段土壤标本,地域分布南至广东、福建的砖红壤、赤红壤,北至黑龙江的黑土、白浆土,西至青藏高原的高原寒漠土等,均配以实景照片加以陈列。展览期间,著名土壤学家席承蕃先生亲临指导;著名老一辈土壤学家朱莲青先生在选定取样地点方面给予指导;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先生亲笔题词。国际土壤博物馆馆长曾参观本陈列,一些大专院校也把这里当成他们学习土壤知识的课堂。本馆展览能使观众加深对土地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增强观众对土壤的认知和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认识,唤醒观众对我国土壤问题的危机意识。陶器的发明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它是随着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古人在长期的采集、渔猎生产活动中,对自然界日月星辰和动植物现象的认识,以彩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从彩陶的丰富多彩的纹饰中可以追寻我国远古农业文明发展的轨迹。彩陶从兴起、发展、繁荣到衰退,经历了约三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灿烂的远古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彩陶的出现与早期的农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它反映出古人精湛的艺术成就,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彩陶中的远古农业》陈列,展示彩陶纹饰中所反映的远古人们的农业生产与生活,追寻远古农业文明发展的轨迹。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的甘肃、青海出土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彩陶二百余件,其年代和造型特点丰富,尤以距今4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人纹单耳彩陶罐、反映我国山水画起源的太阳山水纹双耳彩陶罐、先民们娱乐用的彩陶鼓最为精美,被定为一级文物。另外还有众多壶、罐、瓶、杯、盘、豆、鼓、盆、碗,这些彩陶造型各异,纹饰庄重,体现了古人高超的绘画技术。彩陶的纹饰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植物类纹样;第二类是动物类纹样;第三类是几何类纹样;第四类是符号、文字类纹样;第五类是神秘未知、意义无明、具有独特构成性的一些纹样。认真分析这五类纹样,都直接或间接与农业有着关系。第一类植物类纹样,如叶瓣纹、豆荚纹、花蕊纹数量较多,直接描绘的是植物形态,无论是叶纹、花瓣纹还是豆荚纹无不与采集、种植直接相关,与农业文化直接相关。大量的植物纹样的涌现,可能反映了在生产活动中农业生产已占主要地位。第二类描绘的是各种形态的动物,既有水中的鱼、蛙、贝类,也有陆地上的鹿、犬、牛、羊,天空中的飞鸟、昆虫等。此类纹样极具特色,给人以深刻造型记忆。动物大多均属性情温和、与人和谐共处的常见动物,较少猛禽异兽。这类纹样多与狩猎与畜牧业密切相关。神蛙纹也称神人纹,这一图案在彩陶上的频繁出现,反映了人们对能在水中行动自如的蛙类的崇拜,也反映了一种先民极其重视生殖与多产的主题。蛙产卵量极大,繁殖、生产能力超强,这种极其多产的动物就成了人们企盼多育和丰收的图腾崇拜。崇拜神蛙,企盼丰收和人丁兴旺,这种习俗在近现代西南地区的许多民族中还仍然得以保存,使得上述观点存在现实性的民族学证据。此外在母系氏族社会,对生殖能力的崇拜和赞美也是对女性的崇拜和赞美。鸟纹是彩陶上重要的象生性纹样,主要分布于现今豫、陕、晋为中心地区,习见于庙底沟、大和村、秦王寨、马家窑文化类型,又以庙底沟文化类型最为典型。对于彩陶上的鸟纹,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仅仅是对鸟禽的描绘,有人认为是一些部落的图腾。但无论鸟纹的文化内涵如何解读,彩陶上的鸟一定是首先源于现实中的鸟,是自然界的鸟在彩陶上的反映。鸟纹在彩陶上的演变经过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总体来看,首先反映在肢体描绘的简化,再到一些器官和部位的消失,最后演变为高度抽象化的一些线条和几何图案。它遵循了彩陶绘画发展的主流趋势,即对事物的描绘从具象到抽象递进的总体原则。一些以直线、曲线、弧线、复合线构成的几何类纹样,种类繁多,数量极大。研究表明,这类纹样中的相当部分,从前是源自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它们和其他彩陶纹样一样,经历了长期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递进,演变成为抽象形态的几何类纹样。从半坡文化鱼纹和庙底沟鸟纹的演变过程中,就可以窥见其玄奥。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万物生长与太阳直接相关的神奇现象,充分认识到太阳的神奇和伟大,从而产生对太阳的崇拜。将太阳描绘在陶器的表面,无疑应该是这种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水的认知和情感,可能比我们现代人更为真切。人类生存、生产、制陶都离不开水,先民们的址居多选择在河边台地。临水而居,为的是趋利避害。先民,特别是居住在黄河两岸的马家窑文化先民,把对黄河之水的敬畏、崇拜、赞美、歌颂具象或抽象地表反映在彩陶的纹饰中,呈现在彩陶上的滔滔河水和变化多端的灵动漩涡就是这种情感的真切表达。《彩陶中的远古农业》陈列,放弃了历史年轮顺序,打散了文化类型谱系,而从广义远古农业文明的视野,从器物功用与纹样类别的角度编写陈列大纲,设计专题展览,使大家领略到了黄河文明彩陶与中华农业文明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活动接近尾声,还有一个抽奖环节。因为参观的当天是“大暑”节气,于是大奖就是装有“大暑”的信封,纪念奖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大奖是两张故宫门票,被幸运的蜘鱼洞人迟童鞋夫妇得到。本公子父女的手气也不赖,双双抽中纪念奖“秋分”、“冬至”,获得93版故宫明信片共十张。至此又一次“i看博物馆”活动圆满结束,按惯例合影一张。

上一篇:王德裕堂

下一篇:穿越火线cdkey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