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Z(high-intensity zone),也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区,是由Aprill和Bogduk提出并定义的,顾名思义,就是在核磁共振T2加权像中椎间盘后缘的局限性高信号区,周围环以纤维环的低信号。HIZ与髓核不连,信号强度高于髓核,文献上说HIZ除了圆形之外,还有长椭圆形、逗点形和点状。。。还真是善变呢。
HIZ最常见的是圆形、长椭圆和逗点型,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看到黑黑的一团后面的白点了吗?就是HIZ本尊了。
那么今天为什么要把这个东西拿出来说事呢?一方面是因为最近的作业里有这方面的病例,另一方面顺便科普一下关于HIZ的诊断。
HIZ多发生于下腰段椎间盘,椎间盘后缘的发生率高于前缘,可以单节段发生,也可见于多个节段。HIZ的概念自1992年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普遍认为HIZ作为纤维环破裂的影像学征象之一,与椎间盘退变和盘源性腰痛有显著的关联。纤维环破裂后的炎性反应会刺激椎间盘后方的痛觉神经末梢,从而引起腰痛。
一般认为HIZ形成于纤维环中的环状裂隙,内部有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因此,在T2加权和压脂像上表现为高信号,T1加权像显示等或较低信号。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T2加权像上同样是椎间盘边缘局限性的高信号区,在T1加权像上也是高信号。文献上说这可能是特殊类型的钙化灶(一般的钙化在核磁共振T1、T2系列都显示为低信号),或者是由富含脂肪的骨髓组织浸润的骨化灶,在CT上相同位置可以看到局灶性的高密度影。这种情况显然跟前面所说的HIZ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如果只凭T2加权像上的局限性高信号区就诊断盘源性腰痛并建议治疗的话,是不够严谨的,对于T1同样高信号的情况,结合CT判断可能会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中华骨科杂志2014年7月第34卷,赵凤东、范顺武等,《腰椎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