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安天旭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04 12:42:30 作者:篆字君

许多琴童仅仅把练琴

当作不断弹奏曲子的简单过程,

实际上,

弹奏之外的思考、

聆听与学习也至关重要。

钢琴家安天旭认为,

要把握音乐学习中想和做的关系。

比起“做”所带来的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

更充分地“想”会在潜移默化中

作用于音乐能力与修养的提升,

而且这种作用相较前者更加深远和持久。

钢琴家安天旭

想和做

的关系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将钢琴作为重要的兴趣项目,在参与各类活动与青少年朋友们接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尚有改进与提升空间的问题。其中,音乐学习中“想”和“做”二者的关系需要更好地把握。

首先,从技术本身和练琴习惯来看,演奏本应是脑、手、耳三者相配合的过程。一种常见的误区认为,练琴就是将作品从头到尾不停演奏,或是只需要重复直至弹熟就能将琴练好。恰恰相反,这种只是加深肌肉记忆的练习,只停留在了手指熟练度的层面,对于真实技术的提升并无效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采取前述练习方法的演奏者,往往只能做到从头到尾这一种弹法;如果要从乐曲中间的某个特定小节开始,无法很快反应过来该如何演奏。

对于学琴的青少年来说,技术训练固然重要,但不能将技术训练简单地视同手指训练。事实上,练琴的具体过程应当由大脑先行预判效果,再由双手来执行,继而由耳朵完成效果的核实和验证。唯有充分建立起脑、手、耳三者的连接,才能让精神在练琴的过程中高度集中。日常练习中真正值得采取的方法,是用每一次的练习时间集中解决两三个重点或难点问题。

我自己在巡演期间,因为无法每时每刻接触钢琴,或是有时体力消耗较大而无法保持高强度练琴,便会在旅途中间或休息时分,在脑海中演练我的演出曲目。这种大脑练习已经成为了我练琴的一部分。学琴的青少年们也不妨尝试一下这种方法:平日里不摸琴的时候,多在脑子里思考和想象音乐线条的走向甚至是每个音符的预期质量和色彩。在脑海里将这些内容构建得越清楚,真正落实在琴键上的练习也就越有效率。

其次,从弹琴作为一个整体的维度来看,在弹之外也应该注意多听。包括我自己在内,许多琴童在比较小的时候,常常只顾自己练、自己弹,而忽视了聆听他人的演奏。既然我们是在认真弹钢琴,就要对于钢琴演奏的理想状态有一定的认识;至少,我们应当了解这个行业里大师们的名字和风格,进而借助他们各自擅长的作品和那些经典的录音,熟悉对于不同作曲家和不同流派音乐的正确演绎方法,形成较为纯正的审美品位。有趣的是,这对于许多不学乐器的古典音乐发烧友来说反而不成问题,真正学琴的青少年朋友却经常不甚了解。

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非常多,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应有尽有。我自己对于历史上的钢琴演奏大师们的最初印象,不少都来自八九岁时阅读的鲍蕙荞老师的那本《中外钢琴家访谈录》,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鲍老师对刘诗昆老师的采访。刘老师在那次采访里,用非常准确而精当的语言,梳理了他比较欣赏的钢琴大师的艺术特点。后来,我又读了焦元溥的《游艺黑白》、根纳季·齐平的《俄罗斯当代著名钢琴家特写》和《演奏者与技术》、海因里希·涅高兹的《论钢琴表演艺术》以及樊慰慈的《飞跃高加索的琴韵》等相关书籍。这让我逐渐理顺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钢琴家们之间的师承等脉络关系,因此能够按图索骥地去聆听和学习他们的音乐演绎,进而更好地指导我自己的演奏。

最后,从青少年本人与音乐学习的关系来看,不应只是片面地将钢琴作为一项技能或特长,而是应当从艺术的高度上探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思想的连接和共融。把琴弹响、弹快乃至弹得不错音,也许就可以算是掌握了这门才艺;但是,许多孩子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练琴、要弹琴。

我一直认为,作曲家并不只是一种职业、一份工作,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拥有对于生活各种酸甜苦辣的超凡感知力的人。因此,他们在创作时会把自己的思考或情感融入音乐当中,用作品来表达人生态度、彰显人生底色。我们练习和演奏音乐作品,也要考虑怎样使自己人生经历的底色与作曲家的底色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把琴弹得更加动人、更有深度。另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音乐本身是文艺的组成部分,文艺则与科学一道构成了人类文明中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练琴时多在这个维度上思考,也就不难达到传统意义上陶冶情操的境界。

总的来说,在音乐学习中“想”和“做”的这对基本关系中,“想”的环节需要得到青少年朋友们的更多重视。比起“做”所带来的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充分地“想”会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音乐能力与修养的提升,而且这种作用相较前者更加深远和持久。

文:安天旭

整理:姜太行

插画:张晓牧

编辑:褚慧超

美编:张琳琳

排版:阳洋

上一篇:八字命理学

下一篇:permeo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