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区——
玛莎葛兰姆 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是和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齐名的现代艺术大师。一代美国国宝,被誉为世纪舞蹈家。
她深化并拓展了现代舞创始人伊莎多拉·邓肯的现代舞蹈理念,即摆脱古典芭蕾中僵化刻板的“套路“,真正地用舞蹈动作来表达情感,并创造出一套实用的现代舞技巧和动作语汇。
Martha Graham 的一生1894年5月11日,葛兰姆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医生家庭,父亲一句“人的嘴巴可以说谎,但身体没法说谎”点燃了她对身体表现的热情。22岁初涉舞蹈,在圣丹尼斯的舞蹈学校习舞。7年后离开,前往纽约开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舞团,并开始其创作。中年时期力不从心的她曾求助心理医生,医生劝她:“玛莎,你不是神,你要认命。”她不肯:“很难,如果你认为你是女神,而且一向处事如神。”但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让她不得不面临退休。79岁,她宣布,“ 我通过了一段死亡历程,重获新生。”90岁生日那天,她的《春之祭》在纽约首演,造成轰动。1991年4月1日,玛莎.葛兰姆离世,享年96岁。
Graham 的舞蹈风格
终其一生,葛兰姆致力于探索纯净有力的表达方式,其早期风格:舞美清简,舞步顿重、动作简单,有种粗粝的原始感。这源于她对美国文化的认识:“不是象征主义,不是华丽繁复的表达,而是旺盛的精神和活力。” 她训练舞者赤足勾脚,动作干脆、强硬,拒绝刻意轻盈的线条,不掩饰肢体的紧张和挣扎,注重身体能量的宣泄,舞者要练出一双农民的脚,有力地踏向地面。
Graham 的作品内涵舞蹈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的内在风景。 ——玛莎.葛兰姆反映社会现实
葛兰姆对老师丹尼丝的反叛,是因为她觉得柔顺唯美的风格虽然不错,但生命的挣扎和痛苦同样值得重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旧秩序瓦解,短暂的和平过后,经济大萧条来临,直面美国社会问题、并一定程度地指涉西班牙内战的作品《编年史》就是这种心境下的创作。完成《编年史》的翌年,葛兰姆以《深沉的乐曲》再次进入西班牙内战的悲剧核心。 同一时期的《悲悼》是葛兰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支独舞中,黑色布料约束着她的身体,肢体动作被限制,传递出一种深切的压抑和沮丧,她试图用被束的身体塑造由外而内的空虚感,进而表达悲伤。
美国民族文化
随着技巧的成熟,葛兰姆的舞蹈从个人抒情转向对美国民族素材的演绎,叙述美国历史的《美国文献》、致敬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的《给世界的信札》,以及描写一对早期移民的新婚夫妇对新生活憧憬的《阿巴拉契亚之春》,都是这一时期的尝试,是她对“美洲”身份的探索。
探索欲望与人性
回溯西方文明的源头,向希腊神话索取素材,超越时空地探讨亘古以来的人性。以《美狄亚》为蓝本的《心之洞穴》,探讨因情欲而起的毁灭性的妒忌和人性的黑暗面。从《俄狄浦斯王》改编的《夜之旅》,描写个人面对命运的迷惘。这种受累于命运的困惑感延续到《克吕泰莫丝特拉》中。 90高龄的她勇敢地更新了她用半个世纪创立的舞蹈语汇,《春之祭》以身体的窒息感制造极致的恐怖,它讲述死亡到来的过程,当独舞的少女倒下,生命被抽离躯体,一种奇异的安宁降临到舞台上——只有直面过恐惧,生命终会在死亡的土壤上再度生长。
Graham 的教学理念她学生的范围之广超出人们对舞蹈的定义,当年好莱坞的当红演员格里高利·派克和柯克·道格拉斯都去她的学校学习肢体动作所代表的隐晦含义。她曾经指导奥逊·威尔斯在何种姿势下讲那句“to be or not to be”。流行歌后麦当娜曾拜玛莎·葛兰姆为师,在回忆录中将她奉为“女神”,是幽默、智慧和创造力的化身,永远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叛逆传统的勇气。 葛兰姆不赞成学生模仿她的舞蹈动作,而是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身体资源,建立自己的舞蹈语汇。她说:“我不会试图在舞者跳舞之前明确的告诉他们舞蹈的意义,我会在完成后为他们更正或解释,后者告诉他们,他们的舞蹈在我看来是何意义。但我不会说,‘这要恐惧’、‘这要发怒’,因为我觉得这样是对别人的干涉。”
Graham 技法“身体是可塑造的、受过训练的、值得信任的,最终,它是值得信任的。身体语言会变得干净,简洁,清晰,真实,它从不说谎,是表述人灵魂状态的晴雨表,展示给可以读懂它的人。这可以称为舞者生命的法则——包含人外在方方面面的法则。” ——玛莎.葛兰姆葛兰姆技术被认为是六大现代舞体系之首。本质上,这套技巧根植于生命的本能,她认为欲望是人类内心力量的源泉。她发现,当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呼吸也随之改变,于是她从呼吸入手,因为呼吸是身体的基本动作。在这个前提下,她摸索出一套以“缩腹”和“伸展”为基础的技巧,这套技巧的关键是小腹的压缩和伸张。技巧关键在于小腹的压缩与伸驰,随着呼吸起伏,舞者肉体也充满了痉挛式的快感。 这套体系成型于二战时期,内核在于“紧张”。晚年有人问玛莎,你的技术为何看起来像痉挛?她一语道破天机,“那个时代就是痉挛的。”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作者: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