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多餐饮品牌细分品类的角度不同,这家作为品牌区隔的是情感元素,让消费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挂在门前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这么几个字:生活着,而不是活着。
这家店有个很奇特的名字:70后饭吧。
从开始到现在,梁生都主体负责品牌营销。他是中国汽车行业的老法师,玩了多年后,一来因为想要玩些其他的行业,二来刚巧胞弟又对餐饮产生了兴趣,就这么开始了奇特的跨界之旅。
2010年,70后饭吧的第一家店开在绍兴府河街的一栋单体别墅,跟很多餐饮品牌不同的是,同步在网易开了个博客(请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记录了这个品牌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梁生给这个博客赋予了强烈的人格化,以女性(主力客群)角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品牌的热爱和人生的态度。
一开始,生意不怎么样,毕竟是从零开始,那是绍兴,三线城市,梁生借着世界杯玩了一场在当地红红火火的互动营销。很快,收回了第一家店的投资。
第二家店的目标—上海。
开店要成功,选址是难题。那年,上海的轨道交通还没有现在发达,热闹的商圈都已经没有空铺。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香港老板想要出手转让一家在常德路上的店铺。梁生凭借多年商战的经验,并没有从降低投资金额角度按现有格局做规划,虽然转让费加上工程的重建,整体投资甚至接近于2家店的成本,梁生清楚地知道,必须把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有机会让赢面更高。上海的首家店,必须一炮而红,不然一定会被地区高昂的运营成本压垮。
2011年11月,70后饭吧上海常德路店开始试营业。开业后的40多天,全体人员勤练内功,必须把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上海的消费者面前。根据当时大众点评资料,全上海大大小小共有60000多家餐饮商户,70后饭吧开业后,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就靠着冲天的人气挤到了排行榜第6名。
超火的人气,吸引了众多的业内老板前来取经,大部分老板带着迷惑悻悻而去,都表示没有搞明白为什么会这么火。自然,后面有众多的山寨品牌纷纷杀入,但是,最终都纷纷倒下。
70后饭吧,还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大量报道,除上海多家电视台外,韩国电视台、环球时代英文版等外媒也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跨空间的讨论。
2013年,70后饭吧8家店,营收接近2亿元,以年代型主题餐厅,傲立在魔都的餐饮市场。在众多餐饮老板对口味追求极致的市场上,70后饭吧以江浙特色菜肴,同时提供了更为个性化怀旧的用餐环境。
这个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很少有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的时间和空间,在70后饭吧,你会见到童年玩过的玩具、老一代的缝纫机、收音机、老家具…
心灵的空间,才是70后饭吧独特的竞争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