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北魏风

来源:篆体字网 2023-12-29 04:32:53 作者:篆字君

下面就来说说给茹先生带来很大声名和利益的魏楷书法。文章的标题选自屈武先生为茹欲立先生书法集的题词,“银钩铁画”当然是嘉许其书法刚劲有力、极具阳刚之美,“北魏风意”当然就是指茹先生一生十分钟情于魏体书法。其最早面世的书法作品就是魏体,即留日期间所办的《夏声》杂志的刊名即是茹先生用魏体所写。先生热爱书法,黾勉勤奋,朝乾夕惕,无论寒冬与酷暑,无论投身革命或赋闲在家,均将伏案习字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功课,所得各种名碑、墓志拓片都要临写数十上百遍。正如茹先生自己1944年在一张学生用的临习仿纸上临写完魏碑后所跋的那样:“在旧新闻纸上写之为每日课。”他手摹心追,朝夕临写,大凡他见过的碑志名作他均不放过,尤其是雄肆苍劲的北魏墓志,他更是大量临习,这种风格的作品得到先生的亲睐,显然与他的高超人格息息相关。《张玄墓志》《刁遵墓志》《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等名品,先生都要临写若干遍,几至每日临习的地步;介于楷隶之间的“二爨”《爨龙颜》和《爨宝子》,他亦临写不缀,1949年5月16日的一张临写《爨龙颜》碑的习作上,即赫然标有“第十九遍终记”的款跋,可见先生临习书法之勤的确让人称道不已。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茹欲立先生的那些以北魏碑志为根基的大量楷书作品成为他最为人称道与击赏、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书法艺术佳作了。约书于1925年的《于母房氏墓志铭》即是其早期碑味书法的代表之作。结构方正有度,笔触刚柔相济,颇有《张玄墓志》的神韵气质。另外像书于1934年《毛俊丞先生及王夫人墓志铭》、书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九十三岁老人刘君墓碑》《王母惠孺人神道碑铭》、书写年代不详的《彭君季强墓志铭》《处士蒲城韩良臣墓志铭》均可称极具北魏风意的佳作。而《郭春明先生墓志铭》则是效法“二爨”特点而书写的典型。然而茹先生并不独钟北碑,其对欧阳询、赵子昂的楷书亦是加以琢磨与临习,且看其分别书于1947年和1948年的《王子鹤墓碣》和《富平李氏复先业碑铭》以及书写年代不详的《处士仲郢茹先生墓志铭》,北魏风格与欧阳询楷书特点结合的佳作,并可从一些结构与笔画中约略见到赵子昂楷书的意味。茹欲立先生自己说:“书法的基本功在真楷,横不能平,竖不能直,则不足以言行草。而真楷之源在晋魏,不学北碑则终不能攀欧褚。欲得魏碑之精神,还须揣摩两汉。”先生的书法临习与创作实践显然是建立在自己的书法理念之上的,先生钟情北碑的主要原因就是要追索书法之本源以便求得书法之真精神,更是为了打好书法学习的基础。而要得北魏风意又要上追两汉,故其在临习的基础上隶书亦有佳作问世。比如书于1940年代的《济善先生墓表》及《重修临履桥碑》、1956年书写的《司马迁报任安书句》中堂、书于1957年的《阮嗣宗咏怀诗句》条幅,以及书于1962年的《故友三元徐朗西墓碑额》,笔画瘦劲,遒健有力,颇有汉《孔宙碑》的风范遗意。茹先生的追求并未停留于此,他还远追秦及以前的篆书,研究过《石鼓文》《芝罘东观文》以及西周金文等,有篆书作品传世。

上一篇:bulanni

下一篇:sql2000 sp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