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堂
享誉文坛的《白洋淀纪事》,收入了孙犁自1939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所写的大部分短篇小说和散文、特写,由孙犁的挚友康濯先生亲自选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于1958年4月,以后1962年4月、1978年4月、2000年7月共出了4个版本,每个版本从文字到篇目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删。2000年《白洋淀纪事》被权威专家评选为20世纪“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我有幸参与过最后一个版本的些许工作。这是刘宗武先生受孙犁家属的委托,重新进行了编校,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过去的版本为时间后先顺序),增补了一些作品,使这个集子的写作年代推移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最关键的是,所有文本都以《孙犁文集》为准,全部恢复作品的原貌。
我们试举两例:
1.作于1947年的散文《一别十年同口镇》,写土改不彻底,地主子弟依然长袍大褂,招摇于大街上,而“在泥泞的街上坐着织席的,还是那些原来就贫穷的人,和他们的孩子”。但地主子弟并不满足,还在诉苦。文章的原结尾为:
“应该转变学习劳动,又向谁诉的什么苦!
“进步了的富农,则在尽力转变着生活方式,陈乔同志的父亲、母亲、妹妹在昼夜不息地卷着纸烟……他家没有劳动力,卖了一些地,干起这个营生,生活很是富裕。我想这种家庭生活的进步,很可告慰我那在远方工作的友人。”
1958年的版本,编者删掉了这段文字,而另加了一段结尾:
“我知道党正要根据人民的愿望,采取彻底复查土改的措施;我感到地主阶级的气焰必须彻底打垮下去。这些人有什么权利向人诉苦!这些人的唯一出路,就是从劳动改造中重新做人!”
阶级斗争是不可调和的,非此即彼,哪能温情脉脉?
2.作于1946年的小说《新安游记》,写一个抗日除奸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有一双“飞毛腿”,能在城墙垛口上飞跑。对该小说有两处修改:
1.原小说写那位英雄单枪匹马潜入一高宅大院,设巧计除奸的过程,最后手起刀落,将他那当汉奸的大伯脑袋砍下并且用布襄着扬长而去。而1958年的版本则改成捆上汉奸的胳膊,塞住他的嘴,押着离去。
也许,编者是担心过于暴力和血淋淋,会损害英雄的形象?
2.英雄最后牺牲了,是在一 次战斗中,敌人的子弹打折了他的左腿。原小说写这位英雄拔出枪来将自己打死。结尾有这么一段话:“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只坏了一条腿就打死自己?这问题很难答复。为什么不残废地活着?我好像听说,有一只鹰,非常勇猛,损坏了一根羽翎,它就自己碰死在岩石上。为什么它要碰死?”
1958年的版本把这些都去掉了。英雄自尽?那是软弱,实在不是高大的英雄人物所为。
《白洋淀纪事》自出版以来,曾多次进行过检查和审读,留下比较完整的审读文字就有三次,分别是1965年、1972年1月20日和1972年3月18日。小到用词、提法,大到基调、倾向,从中都可看出当时的时政对这部作品的影响及那个时代的编辑对作者对书稿严谨认真的态度。下面摘录一段1972年1月20日北京市阀门厂的评书座谈记录:
“对《白洋淀纪事》一书,大家一致认为,书写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斗争的故事,多数篇章较好……但从全书看,存在不少缺点。作者受‘写真实论’和‘中间人物论’的影响,虽然作者熟悉生活,也有技巧,但作品是源于生活而没有高于生活,不少篇章写的是中间人物中间路线,主题消极,需要进行修改。”
1978年的版本,就抽掉了三篇作品:《钟》《懒马的故事》《一别十年同口镇》。
历经40多年的风雨岁月,对它的增删和评价,无不留下那个时代的烙印,这实在不是哪个人的问题。所幸的是,真正的艺术品,经过时间的淘洗,会愈发显出其生命的光芒。本文记录下这些点滴过程,希望留下的不仅仅只是史料。
2009-10-30